首页 / 人民文学出版社

“九一八”,让我立志学医

2020-09-19 20:40人民文学出版社

徐静蕾与父亲徐子建、祖父徐成沄

本文作者为徐静蕾的父亲徐子建,主人公是徐静蕾的祖父徐成沄,现年103岁,曾获抗战勋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氏家族中有11人先后参加抗战。徐成沄作为军医加入***部队,参加了抗战。不久,徐成沄退出***,此后,又参加***,挺进大别山,亲见赵锡田被俘,曾为刘伯承医治眼睛。

徐子建在父亲和母亲口述的基础上,遍查两岸档案,寻访故地。全书史料扎实、情感节制,言有尽而意无穷。以个人的触角走进大的历史,以血肉之躯走到战争的现场,能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战争的残酷。

下文,便是徐成沄先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学医的经历——

父亲的军装(节选)

口述 | 徐成沄

文 | 徐子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咄咄逼人,中国民众抗战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央政府与各地军事领袖也都认识到,中日必有一战,培养军事人才是个很紧迫的任务。新湘军作为地方军阀,历来有重视培训干部的传统,所有军校都由军队主官兼任校长职务。

1935年春天,湖南第四路军军医研究班招生。学校在长沙兴汉门外协操坪,那是湖南讲武堂的原址,即现在兴汉门外的东风广场。这个清末办起的讲武堂风光一时,彭德怀、黄公略等不少国共将领都曾是这里的学生。原来第四路军总指挥部的军官教导大队、军事干部训练处、教导团、团防训练所、三十五军学生队,全部并入这所新的陆军干部学校,校长是湖南省主席、第四路军总指挥何键,副校长刘建绪,我的族兄徐旨乾是教务长,二伯徐成澍是教官。第四路军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军医研究班,学制三年,这次已经是第四期招生了。开办之初,***中央政府卫生总署借口院校编制已满,没有批准研究班为独立的军医学校。据说总署官员大都是德日留学生,军医研究班的教师则多留学于英美,理念并不相同。

已经升任上尉的父亲得到军医研究班招生的消息,觉得机会难得,这时他已年满十九岁,很希望得到这个学习深造的机会。四路军军医处刘竹若科长是父亲的顶头上司,觉得父亲聪明进取,支持他去报考,可父亲初中差一年没毕业,没有中学毕业文凭,不具备报名资格。刘科长给研究班教务主任张献文写了一封推荐信,盛赞父亲的好学上进,是可造之材。张主任是他天津军医大学的同学。

父亲找到张献文主任家。他人很严肃,看了刘科长的信,寻思了一下,当即让父亲当场写篇文章,一是自我介绍,二是说一下自己的志向。父亲到书桌前,上面备有墨笔纸砚,稍微构思了一下,便用文言写下一篇言志的文章。张主任看后,称赞说:“古文根底不错,跟谁学的?”父亲回答:“在家读过几年私塾,老师是前清国子监的贡生。”“难怪!你可以去研究班报考了。”

父亲回去拿到了批准报考的便条,就开始突击学习数理化,这是他的弱项。三个月后参加长沙的考试,在九十五个被录取的学生中,父亲名列第七十二,后来得知,同去的考生大部分是高中毕业。

父亲是现役军人,读书时依然可领百分之八十的薪金。十多个银元交学校以后,每月自己留五块零花钱。

报考研究班事先并没有告诉徐旨乾,被录取后父亲才去信报告。旨乾回信称:“沄叔决意学医报国,志存高远,望砥砺前行,早成夙愿。”

半年后,为了照顾又去上学的父亲,母亲带着祖母、沛叔、满叔,还有我姐姐,一家五口搬到长沙,在天心阁西侧租了几间平房。两个叔叔还在上学,全家靠卖房的余钱生活,自然要省吃俭用。祖母这时也心存悔意,把管家的权力交给了母亲。家中人口多开销大,收入有限,所以母亲用每一块钱都要精心算计。

军医研究班学习很紧张,教师大多有德、日留学的经历,也有的来自湘雅医学院,师资力量很强,要求也很严格。父亲数理化基础差,只能倍加努力,每天都学到深夜。作业中有解剖图,画起来很费时间,母亲有绘画基础,也帮着描绘。

父亲擅长与人相处,与老师关系搞得不错,这使他受益匪浅。有两位老师是北方人,习惯吃面食,父亲知道他们爱吃长沙的小汤包,每天早早起床去买来。长此以往,两位老师也受了感动,让他学习上有搞不懂的就来问,还告诉他一些学习的重点。读过高中的同学,数理化课程上的难题也会指点他一下,父亲的学习成绩进步不小。

但动荡的大时代却不想让人现世安稳,不然父亲的学医深造之路会更精进。随着在华日军不断挑衅,国内形势日趋紧张,父亲就读的军医研究班,也不得不把三年的学制压缩为两年半,星期天和寒暑假一直都不休息。

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日的枪声响起,原本安排在湖南陆军总院儿科、皮科的实习也没时间继续进行了。毕业考试提前,原来的九十五个学生,正式毕业的只有七十二人,二十多人被劝退。父亲后来老是回忆,尽管身处战时,但政府对教育的要求却没有降低,他们学习期间,军医研究班的制度很严格,每三个月考试一次,成绩倒数几名的学生就会被劝退。毕业大考时,父亲的成绩从入学的第五十七名一跃到第七名,语文成绩九十二分,全班第一,几门专业课都是前十名。

结业仪式在军官学校大校场举行,检阅台是一座十几米高的三层建筑,明清以来这里便是阅兵之地,顶层有六根立柱,后面是西式浮雕墙面,正中四个笔力雄健的大字“明耻教战”,出自《左传》,教导士兵英勇作战,退缩就是耻辱。六米多高的第二层平台,汉白玉的雕栏上横列着孙中山定下的黄埔校训“亲爱精诚”。第一层拾级而上的检阅厅庄严肃穆,交叉悬挂的两面大旗中间,是孙中山先生的画像。

湖南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刘建绪副校长、徐旨乾教务长参加了结业式,校方对成绩前十名的学生授予“优秀学员”奖状,还奖励一本厚厚的《军医大全》,书中涵盖了与军医相关的各科知识。刘建绪讲话后,颁奖仪式接着进行。徐旨乾将奖状发到父亲手里的时候,父亲恭恭敬敬地敬礼后两人握手,徐旨乾很高兴地说了一句:“努力前程。”看到父亲有如此成绩,被祖父托孤的徐旨乾想必是很欣慰的吧!新湘军虽是旧军阀部队,但晋升通道还是有的,从中尉到少校一般至少需要六年,而父亲毕业后晋升少校,只用了四年时间。

毕业十天之后,开往华东的命令下达了,部队马上要上前线,母亲忙着准备行装,也忙着反复叮嘱父亲战场上注意安全。军医研究班的学生很快被分配到各个部队,父亲奉命到长沙警备司令部第192师报到。师长胡达是湖南汨罗人,师部军医处长黄仁杰,原是军医研究班教药物学的老师。师部所辖三个团中,其中两个团的军医主任都是父亲的同学,一位叫王友维,另一位叫尹正书。他们对父亲说:“1120团有空缺,你到这儿来吧。”就这样,父亲成为了1120团的军医主任。

这是个由一千名湘籍军人组成的部队,团长徐芳廷是郴州人。部队的主要装备是汉阳造,还有一些杂牌的枪支。实弹的训练只有几颗子弹,上战场时也仅配备几十发,机关枪一个团有五六挺,迫击炮也没几门。江南雨多,部队没有雨衣,军官发一块油布,士兵头上戴着竹编的斗笠,因此湘军又被称为“笠帽兵”。地方部队的装备较中央军更差一等,但那时全国抗日热情高涨,说起打日本,士气还是很高昂的。

非虚构作品 | 王蒙、严歌苓 诚意推荐

从***军医到***军医 | 从淞沪抗战到挺进大别山

百岁老人:历史的亲历者,战争的活化石

大量珍贵照片首次披露

书后二维码链接:百岁老人视频,徐静蕾朗读序

长篇非虚构纪实文学《父亲的军装》,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详细记录了一个普通军医在军队中的成长和蜕变,也以亲历者和见证者的视角,讲述了淞沪会战以及挺进大别山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细枝末节。该书素材来源于口述,主角是现年103岁高龄的徐成沄、抗战勋章获得者、徐静蕾的祖父。而该书的作者正是徐静蕾的父亲徐子建。该书可以说是一部80年前关于抗战与解放战争的真实战地记录与家族之书。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