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研究

张海燕:老子西走与《老子》西传

2020-09-20 14:11历史研究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着书。’于是老子乃着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以信史着称的《史记》,在这段有关老子西走的文字中却疑点多多。例如关于老子所过的关卡,《史记》就没有明确交代,而唐代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则以“函谷关”与“散关”二说并存,但在后世“老子西去流沙化胡”的传说中又说是“玉门关”。再如关于这位向老子索书的守关者“关令尹喜”,一般读作关令姓尹名喜,其实,“关尹”乃指守关之吏,“令尹”则为楚官,老子所出之关无论何关都不在楚地,故“令”似为衍字,而“喜”字当为欢喜之意,因此所谓“关令尹喜”的意思当为关尹见老子至关而喜。《汉书·艺文志》云:“《关尹子》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这里把“喜”误当作关尹之“名”。再如关于老子其人,太史公在本传中列出了三位疑似者:李耳、老莱子和太史儋。更让人不解的是,《老子》的作者在出关西走之时又何遑着书?蒋伯潜《诸子通考》对此就表示质疑:“无论其时尚无私人自着一书之风,竹简刀漆,岂匆遽旅行中所能成书乎?”此说确有道理,老子出关之时恐怕根本就没有技术条件去着书立说。

当然,严谨的《史记》不可能故弄玄虚。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太史公从《老子》“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等内容判断,由于该书的思想主旨是反对文明的异化,其作者的厌世、弃世的隐君子倾向非常明显,那么作为真的隐者,其生平事迹也自然隐而不彰。既如此,太史公也就只好道听途说敷衍成篇。

而关于老子西走的故事,后世传说中说得更是神乎其神。南朝宋人裴骃《史记》“集解”引《列仙传》:“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着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亦着书九篇,名《关令子》。”司马贞“索隐”引《列仙传》则曰:“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其实,无论是徒步独行还是有关尹相伴,抑或骑乘青牛而去,老子西游谅也“西”不到哪里去。但历史上却有一位叫莱谟萨的西方人编过一个老子游历西方的离奇故事,说老子曾远足雅典,并以此说明老子与柏拉图思想相通的原因。这可真是一个离奇的故事,但当真不得。

虽然当年老子其人出关西走而莫知所终,但《老子》其书却在后世远播西方。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的译本问世。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着中,《道德经》排名第二,仅次于《圣经》。当然,西方人迷恋《老子》,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如冯·布兰切勒的《老子〈道德经〉:美德之道》一书说老子如同基督教的上帝,具有博爱与宽容的精神;新教神学家尤利乌斯·格里尔则列举了《道德经》与《新约》的相似点80处;法国学者阿贝尔·雷米则说《老子》第十四章中就出现有“耶和华”三个汉字;德国人萨冯·施特劳的《老子》注释本则按照严密的德国唯心主义的逻辑体系重构五千言的结构图式;另有德国学者用格式塔心理学的模型来解读《老子》;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老子》的“当其无,有有之用”抽绎出建筑学上的空间与砖瓦匠同等重要的原则;美国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也指出西方近代物理学与《老子》的东方神秘主义有着相似性。此外,还有《老子》中的“雌”、“母”的隐喻,也引起了西方女权运动者的兴趣,练气功或柔道的人、传统医学的从业者、环保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从《老子》寻找经营理念的商人以及要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宣称从《老子》那里找到了精神养料与灵感源泉。甚至连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也用他那“对恶不抵抗”的学说来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把老子当成自己的同调;而前苏联的杨兴顺则认为《老子》的“无”不是“无物”而是“无有”,即穷人、无产者,他把《老子》说成是革命宣言。由此可见,《老子》一书在西方确是甚有影响。

西方社会出现这种经久不衰的老子热与形形色色的老子观,其原因当是多方面的。一方面,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与1993年湖北省荆门郭店村一座古墓中出土的楚墓竹简《老子》,无疑极大地激发了西方人研究《老子》的热情。另一方面,当代英国汉学家和哲学家克拉克的《西方人的道——道家思想的西方化》一书则把道家思想在西方的流行归结为西方人思维方式上的三个变化:希望过更好的生活,但要从传统宗教教条式信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透过克服身心二元论达到一种身心完整的生活;需要从更广的范围看待当代各种思想潮流。而这里更不应忽略的,是《老子》本身:其一,《老子》言简意深,哲理宏富,它虽然只有区区“五千言”——这个字数在当今评个哲学助教恐怕都不够格,但它浓缩了这位东方老人的大量的人生智慧和至理名言,而且它的诗化哲学的话语表达式往往寓意隐晦,言有尽而意无穷,也给后人的无限解读提供了广阔空间,犹如杜鹃鸟的一声不经意的啼鸣总能使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对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和贵柔守雌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

老子隐遁西走与《老子》走红西方,这一隐一显迥别,但有一个原因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反对文明的异化。看来,历史上的思想者与其思想每每会有不同的因缘际遇。兴衰替废,一切都因时间地点而异。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 云修行

    品老子之道:献初修者,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道!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1熟读万遍道德经,其中意味自可得。吾观初修者不楷道之本义,吾才疏学浅,愿借老子之道给汝等指出一条路,愿初修之人能得明悟。老子强调“道”不可言,“天下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源头,这..

    2023-10-05 17:20 47
  • 云修行

    老子:无为是懦弱吗?原来道家的“无为”如此厉害,无为而无不为!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有一种无为,谓之懦弱,而道家的无为,它四通八达,它触类旁通,它无所不包,为无为无不为。“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2023-10-05 17:13 66
  • 云修行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就只说了一句话?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这里来印证学..

    2023-09-26 00:42 51
  • 云修行

    老子智慧: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你如何去对待!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1人生不可能只遇到好事,不遇到坏事,但是我们往往不愿意遇到坏事,认为这是令人厌恶的。老子告诉我们,不用过于担心害怕坏事,好坏之间的转化是普遍存在的,如果你处理得当,能把坏事转..

    2023-09-16 10:23 66
  • 云修行

    老子所言的“道德”,具体指什么?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1作为我们历史上的第一奇书,老子所著《道德经》曾被做出过无数种解读。有人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兵书,其中说尽了各种行军打仗及诡谲变化之事;有人认为这本书是一本治国之书,其中内容多离..

    2023-09-10 10:41 75
  • 黄老道家

    老子:修行大成者,都是做到了这三点!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总会一段时间顺利,一段时间不顺。有的人,把它归结为运气,其实不然。《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老子认为:通过修行、善为道,可以达到大顺的境界。治国如此,个人修身养性,亦是如..

    2023-09-02 23:20 61
  • 云修行

    老子:不要问我是谁,只管倾听“道”的召唤!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1老子是一个与先秦诸子截然不同的谜一样的存在,老子姓氏、寿命、著作都是谜。从先秦诸子姓氏来看,孔子姓孔,孟子姓孟,庄子姓庄,而老子却偏偏姓李。从先秦诸子寿命来看,孔子活了73岁..

    2023-09-02 22:55 47
  • 三官庙

    老子“无心”,庄子“游心”,王阳明“不外于吾心”!

    老子:无心老子说:“圣人常无心。”老子所说的“圣人”和孔子所说的“圣人”不同。老子说的“圣人”是得“道”之人,孔子说的“圣人”是具备仁义礼智信之人。“无心”是“无为而为”“顺其自然”的心态,遵循客观规..

    2023-04-20 19:36 99
  • 云修行

    解读老子《道德经》,应注意的事项!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1解读老子需要超常的智慧和理解能力,不是一般人用清静、自然、无为、不争、绝圣弃智等方法可以理解的。因为老子不仅是“道家”,更是“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而且生活在古代。古..

    2023-04-02 19:01 120
  • 孔子学堂

    老子:一切顺其自然,老天自有安排

    、作者:逍遥子 来源:老子道德经(ID:LZDDJ-1)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看淡得失,顺其自然。我们这一生会有各种不同的经历,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得与失,贫与富,悲与喜......这所有的一切,我们都无法预料。庄子..

    2023-03-30 10:17 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