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中国

午梦堂的女主人,梅花诗人沈宜修

2020-09-28 14:11摄影中国

海内咸传、风雅满门的午梦堂叶氏,是与三国曹氏、北宋苏氏并称的三大文学家庭。与曹、苏两家的区别是,叶氏不仅父子相继、兄弟并起,尤为难得的是,母女相继、姐妹联华,家中的女性也取得了杰出的文学成就,三女叶小鸾是公认的历代十大才女之一,次女叶小纨是第一个有作品传世的女戏剧家,长女叶纨纨和五女叶小繁也都是出名的才女。这些成就的取得,其功当首推她们的母亲,午梦堂的女主人,梅花诗人沈宜修。

沈宜修(1590-1635),字宛君,生于松陵沈氏。

松陵沈氏是与分湖叶氏齐名的文苑世家,元末由浙江乌程迁居松陵。在沈氏家族史上,令沈氏声名卓着的要数沈宜修的从伯父沈璟。

沈璟(1533-1610),沈氏第八代。明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字伯英,号宁庵、词隐。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历任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行人司司正等官。罢官后致力于戏曲声律的研究,并编写传奇剧本,反对雕琢辞藻,提倡文字朴素,但过于讲求声律。其戏曲理论有《南九宫十三调曲谱》等,传奇作品有《义侠记》等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当时江南的一些戏曲作家如冯梦龙、吕天成(着《曲品》)、王骥德(着《曲律》)等在音律上拥护他的主张,形成明代戏曲的“吴江派”(沈璟为吴江派领袖),与同时期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并立,相互探讨,极明代戏曲创作一时之盛。

在“吴江派”作家中,除沈璟外,沈氏家族成员尚有沈自晋、沈自征(沈宜修之弟,所作杂剧《渔阳三弄》,含《鞭歌妓》《簪花髻》《灞亭秋》,被时人评为明代以来“北曲第一”)等十数人,因而,也有人用“吴江派”指称沈氏家族的。

沈宜修的父亲沈珫,字季玉,号懋所,沈氏第八代,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累官至按察司副使。为官清正廉洁,施政以宽,以“不事刑罚”闻名一时,亡后入县贤祠。

沈氏文学世家在明代有“吴兴骚雅、领袖江南”的赞誉,这也是一个开明的家族,家族中的女性也多通文墨,有诗文等作品流传的女性,见诸族谱或其他书籍的有十几人。

沈宜修虽然在八岁那年,母亲顾氏夫人就已亡故,没有能够像家族中的其他女性一样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幼无师承,但她勤奋好学,主动向家中的女性长辈问字求学,自己勤加钻研,常能问一知十,由是遍通书史,打下了学问的基础。

沈宜修与叶绍袁结婚时,真如一对金童玉女。

有了儿女之后,在操持家务之外,又多了一份养育、教导儿女的责任。有时婆婆无端发火,沈宜修也忍气吞声,听凭婆婆指责,委曲求全。倘若儿女惹婆婆生气,沈宜修则在婆婆面前长跪不起,代为受过,连婆婆看了也觉得十分过意不去。

沈宜修很重视儿女们的文化教育,儿女们四五岁时就开始启蒙,沈宜修亲自教导他们学习《楚辞》《长恨歌》《琵琶行》等名作。儿女们也很聪明,教上几遍之后,就能背诵,朗朗之声悦耳,看到儿女们这样聪慧,沈宜修非常欣慰,心情也开朗许多。

在教导子女时,沈宜修很注重循序渐进,对子女的每一个进步加以鼓励。即使有不足,也从不严辞训斥。在教读诗书时,根据子女们的读书状况和接受能力,用不同的教材来教育,大的孩子读一种,小的孩子又读一种,这样的教导花费不少心血,沈宜修常把子女们称为“闺中友”。尤其是几个女儿,在教读诗书的过程中教导她们成才,而女儿们在学有心得时,如小鸟莺声汇报她们学习的成绩,用清词丽句作着清新的诗歌,这是沈宜修于清贫中得到的莫大慰藉。

几个女儿稍稍长大一点,在教读诗书之余,沈宜修也教她们学习一点绣花之类的手工活,在《夏初教女学绣有感》一诗中,沈宜修回忆起小时候学习绣花的情景仿佛是昨天的事,“流光几度新,晓梦还如旧。”不知不觉女儿们都渐渐长大,也要学着来做绣花一类的针线活了,时光飞逝,韶华不再,可少年的梦想依旧,像女儿们这样的年纪,也正是善于幻想、编织梦想的时光。

沈宜修喜欢莳花弄草,在庭院里种了许多名目不同的花卉,一年四季,花开不谢,家中都能欣赏到花的姿容。沈宜修亲自侍弄时,还教女儿和婢女一起学习干,她耐心地教,一遍又一遍地讲解有关的知识以及注意的事项。有一次几个婢女和女儿们一起玩耍时,正值青春的女孩子活泼可爱的样子,激起沈宜修的诗兴,为家中的婢女们各写了一首诗,如:“翠袖拖出粉云屏”“蔚蓝身子趁身柔”“半含娇语恰如莺”“觑人偷自溜双眸”等,描绘了婢女的美丽、心灵手巧和端正品行,把她们赞扬了一番。

有时候,仆人们做错了事,沈宜修也不轻易批评,总是先问清情由,然后具体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提出改正的方向,这让仆人们心服口服,既能大胆地去做,又能全心全意地做。对有困难的仆人,总设法帮助他们。沈宜修还教导子女们要像她一样对待仆人,懂得要用宽恕的心去对待别人(包括仆人)。

叶绍袁早年忙于科举应试,中年在外做官,直到1631年辞官后才同家人一起过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那已接近于家庭接连不断的变故和明清的易代,所以,他才会感慨1631年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年。因而,家庭生活的操持,儿女的教育培养,全都依赖夫人沈宜修,可以这么说,是有了沈宜修的母仪风范,才有了午梦堂的满门风雅。

午梦堂中,繁花罗植,最多的要数梅花,梅花是午梦堂中人最喜欢的花了,人人都有数量不少的梅花诗,沈宜修最喜欢的也是梅花。

梅花在历代诗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人们把梅花与松、竹放在一起,合称“岁寒三友”,又称梅、兰、竹、菊为“花中四君子”,提到梅花,人们总赋予它高洁的品性。历代以来,吟咏梅花的诗人、诗作不少,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沈宜修从梅花的身上看到不畏严寒、不惧挫折、不喜奢华、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品格。在沈宜修看来,梅花的遭际与品格正同她自身的经历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梅花就是自己,自己即是梅花,这就使沈宜修觉得和梅花之间有着情感的相连,对梅花倾注了深深的感情。

在沈宜修的诗歌创作中,单单为梅花就创作了一百首七言绝句,结成《梅花诗一百首》,还不包括其他的律诗、词等,这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历代诗人罕见的成就。

百首梅花诗借物抒情,兴起明志,通过吟咏梅花,写其“高情不与众芳同”的品质,“衔霜初发奈寒何”的气骨,“试将幽意问寒松”的多情多义。她相信自己的感情被梅花所理解,憔悴对花花笑我,不关春色着谁“怜”,表达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生活的贫苦忧愁,对亲人的思念等等,通过一首首咏梅花的诗句娓娓道来,尤让人感佩。

吹落天风玉袖轻,夜深龙管作边声。芙蓉苑北愁多少,凄断金闺万里情。

白羽纷纷寒彻骨,朝来已上汉宫妆。冰心不似梅花意,独向青山别恨长。

这两首都是怀人的诗,但两首诗在叙述角度及情感的表达上有所区别。抒写闺中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渴盼着能早日结束这分离的岁月,能在一起生活,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的情感已不单单是怀人,而是借以自况,抒写自己独立操持家务,支撑一大家子生活,鼓励自己不因丈夫远游而放松努力,要像梅花一样乐观面对生活。

梅花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从不与别的花争春,百花灿烂时,梅花默默地舒展着碧绿的叶子,而当冬天来临,万木枯竭萧条之时,梅花却凌寒而开,把春天的信息、生命的信息传播开去,让人们看到生命的希望。如《虞美人·瓶中蜡梅》“胆瓶折取贮仙葩。试看渐将春色、逗些些”之句。

诗人的唱酬,每遇到兴高采烈,或是愁肠郁结时,往往就要吟诗,但独自的吟诗远不及许多文人在一起的聚会。文人相聚而相重,则能触及创作中一些本质的东西,也能触动灵感,使才思喷涌,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作。这一类的作品如:“索向琼瑶独唱酬,微吹花外鸟声柔。惊看月上供诗句,林下吟人应未休。”把一个诗人在见到花时的内心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

百首梅花诗的写作,在中年时期,虽然以梅花来自况贫病,但总的基调是乐观的,在遭遇女儿早夭的家庭巨变后,再见到梅花,生出的则是思念、悼念的凄清,如《见早梅忆女》“:寒梅昨夜一枝开,管领春风陇上来。惆怅玉颜何处去,露凝疏影独徘徊。”

沈宜修的着述有《鹂吹集》(上下两卷),上卷收录五、七言绝句、律诗293首,六言绝句226首,下卷收录诗202首,骚1首,赋3篇,序文1篇,传2篇及梅花诗100首,可谓洋洋大观。广泛搜罗名媛诗文辑成《伊人思》一卷。

沈宜修的这些作品,大多写于“桂乏珠艰之隙,儿晨女夕之余,酒帐药当之边,送别望归之际”(叶绍袁语),都是利用挤出的空余时间完成的。加上婆婆的反对,还一度放弃过,因而这些作品实属来之不易。

作为诗人,沈宜修挤出空闲创作了不少佳作,同时,沈宜修还是一个难得的有眼光的编辑家,在创作之余,广泛搜罗名媛诗文,合成一集传世,取名《伊人思》,书名取自《诗经》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之意,所谓“相彼鸟矣,求诸友声”,自然有惺惺相惜之意。

在选辑《伊人思》时,沈宜修坚持两条原则。一、入选者多为近现代人;二、入选者的作品尚未出版或被其他选本所选,也就是说编选的是作品尚未广为流传的才女诗文,只要搜集得到,不论作品优劣一概辑入。书中共辑入44位女诗人的诗、词、赋、序数百篇(首)及沈宜修记录的唐、宋间女诗人的轶事十多则。由于选辑的诗人作品流传面不广,因而入选作品有多有少,多的几十首,少的仅一首而已。

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及沈宜修所处的地理位置,书中辑录的女诗人大抵局限于江南一带,范围比较狭小,所能保存、流传的也只能是这些女诗人的一小部分作品,远没有达到沈宜修编选时通揽古今、遍国无遗的设想。当然,这同沈宜修的过早去世也有一定关系,倘假以时日,这部书辑录的范围必定要宽泛许多,也能更多了解当时才女文学创作的状况。

在辑录时,沈宜修也存有这些诗人诗作日后能广为流传名动一时之想,因而对作者、作品都做了介绍与评点,使读者能尽可能多地了解作者。作者介绍中,包括籍贯、出身与生卒、婚嫁的情况,从这些作者的生平和作品中,不难看到古时才女们伤春感怀、殊少有人理解的痛苦忧愁,以至于不少人年轻夭亡。在作品简介中,有一些作品引起沈宜修的共鸣而写下随感,如张引元《寄妹》一诗,沈宜修在旁注:“绝类余家诸女情景。”

在江南名媛才女中,不少与沈宜修有亲戚之谊(沈宜修连着叶、沈两大家族),集中选录的名媛中,沈宜修的亲戚占了不少分量,吴江人也不少。像沈宜修的表妹张倩倩,其诗作没有保存,大量散佚,沈宜修根据女儿小鸾的背诵及自己的记忆,将记得的诗、词辑录在书中。还有儿女亲家的吴江(平望)周氏,出了一个才女叫周挹芬(名慧贞),叶绍袁中进士前曾在周家坐馆教读,故沈宜修早就听说其才名,后周挹芬嫁到嘉兴,两人未能谋面,其诗作沈宜修也未曾见到。直到儿子(四子世侗)与周家通婚,沈宜修才认识周挹芬,读到其作品,但周挹芬也早逝,沈宜修联想到两个夭折的女儿,益发泪如雨下,悲伤不已。沈宜修还为其诗集写序(是为沈宜修唯一的一篇序文),在《伊人思》中,沈宜修录其诗作三首,如:“拂镜试新妆,无言暗自伤。但看花上露,愁断几回肠。”

沈宜修辑的遗事轶闻,也可当作小说来读,颇有意味。《伊人思》虽不能包罗万象,但对保存和再现明末江南才女诗人诗作的风貌,可谓功不可没。《姑苏晚报》2020年09月28日 B07版 何笛

编辑:李俊锋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 诗词雅言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二》赏析

    《月下独酌四首·其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译文:天如..

    2024-03-27 12:10 6
  • 汉魏六朝诗

    侯夫人《春日看梅花二首》梅花怜人诗作

    春日看梅花二首侯夫人其一砌雪无消日,卷帘时自颦。庭梅对我有怜意,先露枝头一点春。其二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侯夫人是隋炀帝时的宫女,姿容端好,才德兼备,但长期受不到恩宠..

    2024-03-24 12:02 14
  • 《赵壹》诗人资料简介

    赵壹 赵壹,东汉辞赋家,生卒年不详。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为人恃才傲物,为乡党所排斥,屡得罪,受诬陷几至于死,赖友人拯救得免。灵帝光和元年(178),为上计吏入京。司徒表逢主受计事,计吏数百人..

    2024-03-16 12:19 23
  • 《张籍》诗人资料简介

    张籍 张籍(766?~830?)字文昌,祖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生长在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出身寒微,虽曾第进士,却官职较低,而且又长患病眼,以至贫病交加,穷愁潦倒。所写乐府诗多反映人民的疾苦,大胆揭露社会的..

    2024-03-16 12:16 17
  • 《谢枋得》诗人资料简介

    谢枋得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同科进士。除杭州司功参军,即弃去。咸淳中,为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景炎帝以枋得为江东制置使,即弋阳起义兵,..

    2024-03-16 12:12 21
  • 《谢朓》诗人资料简介

    谢朓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附近)人。与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少好学,有美名,曾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深得赏识,为“竟陵八..

    2024-03-16 12:08 30
  • 《韩愈》诗人资料简介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今河南省孟县)。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踏入仕途,曾任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吏部侍郎等职。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韩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两..

    2024-03-16 11:53 19
  • 《寇准》诗人资料简介

    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宋代华州下邦人。太平兴国四年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莱国公。后曾被贬外放,年六十二岁卒,谥忠愍。为北宋名臣,著有《巴东集》。..

    2024-03-16 11:49 20
  • 《李攀龙》诗人资料简介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郊)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河南按察使。攀龙与王世贞同为后七子领袖。其诗,乐府古体拟汉魏,七言近体专学盛唐,但专从格调韵味着眼,题材颇狭..

    2024-03-16 11:44 19
  • 《周邦彦》诗人资料简介

    周邦彦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他精通音律,宋徽宗时任大晟府的提举,即国家音乐机关的主管。他的词多写男女之情,“不过桃花人面,旧曲翻新耳”,内容都较空虚。然而在..

    2024-03-16 11:40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