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arstory

挽弓当挽强,弓箭在中国古代战场上的实战运用

2020-09-28 21:52warstory

弓箭这种简单而又伟大的工具的发明,使得人类从此可以在远距离上准确并有效地杀伤目标,不必再冒着巨大风险近身肉搏。堪称火器诞生之前,人类双手最伟大的一次延长。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军事冲突不断,兼并战争频发。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军事组织、作战方式与战术水平相较殷商与西周时期,都有了普遍的飞跃。商代晚期以至西周,精熟射艺成了对贵族子弟抑或精锐部队的要求。而战国前期的魏国,时任上地守的李悝(公元前455 年~公元前395 年)为了激励(或者说逼迫)辖下民众精熟射艺,居然颁布法令:当发生不容易判决的诉讼时,以原被告双方之间的射箭比赛来决定官司输赢。以至上地郡民把大量精力花在练习射箭上,几乎人人都到了精熟射艺的地步,待到与秦国作战时,还因此大败秦军。这个例子便是春秋战国时期全民皆兵、全民习射的写照。在赵国,则发生了一项影响更深远的改革。

地处北疆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为邻。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灵活机动的骑射兵种,延续自商周的“左人持弓, 右人持矛,中人御”的呆板兵车战术难以对抗。因此主要依靠传统的车兵、步兵来进行作战的赵国陷入了不利的境地。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公元前307 年,赵武灵王下令国人改穿胡人的服装,练习骑射,是为“胡服骑射”。与人们的固有观念不同,“胡服骑射”并非是中国骑兵的骑射之始。至少早在赵国尚未完全立国的赵襄子时代(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75 ~公元前425 年),赵氏便已拥有骑兵。可是,时人的服装上衣、下裳(即遮蔽下体的裙)、宽袍、大袖,根本不便骑马射箭,所以想要掌握娴熟的骑射技术就必须改穿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事实证明,骑马本是习惯于乘车的中原人所不熟悉的,在马背上使用弓箭射中目标更是中原人一时难以掌握的。但只要愿意向“北方的老师”模仿、学习骑射技术,并勇敢地革除弊病,就完全能够取得成功。果然,改革十分有成效,赵国骑兵很快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渐次足以与胡骑相对抗。

(上图)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胡服骑射复原图,摘自《中国古代军戎服饰》

汉朝建立后,匈奴对中原的压力远超战国时期。为了适应与匈奴作战,汉朝统治者对兵种设置、军事训练、武器装备均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到汉武帝时,骑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练习骑射成了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而铁质箭镞取代铜质箭镞成为主流。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卫青、霍去病才得以多次率领数万骑兵,深入敌后,大破匈奴。

汉匈战争中的汉朝骑兵有大量来自于边地六郡——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郡边民所处靠近游牧民族,因此剽悍好战,精于骑射。汉武帝出于培养骑兵骨干的目的,曾经长时期只在“六郡良家子”的范围内挑选羽林骑士。出身六郡的两汉将领更是数不胜数:李广、李敢、李陵、李蔡、李息、甘延寿、上官桀、傅介子、赵充国、赵昂、公孙贺、公孙敖、辛武贤、辛庆忌、廉褒、廉范、皇甫规、皇甫嵩……甚至连“膂力过人, 双带两鞬(弓袋),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的那个董卓,都是边民善骑射者的典型。

自东汉开始,毒箭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用途,增强了弓弩的杀伤力。例如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 年)三月,北匈奴以两万骑兵进攻汉戊己校尉耿恭屯兵数百的金蒲城时,耿恭就是依靠毒箭才得以在兵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击退敌军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割据纷立,战乱频仍。这一时期涌现了大大小小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国家,国民们多为游牧民族出身,曾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马上生活,自然精于骑射。譬如匈奴“士民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又如鲜卑“人人善射, 以战为乐,以战死为荣,预战时,族人操弓箭飞身上马,欢呼相应”。他们普遍推行“取士选材,必先弓马”的选举标准,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北方社会骑射风气的兴盛,也使得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由秦汉时期的步弩为主转变为骑射为主。隋唐的军事风格很大程度上正是北朝的延续。

(上图)骑射示意图,以北齐壁画为蓝本绘制(杨翌绘)

为了对抗“控弦之士多达百万”的突厥, 李唐王朝从立国之初便强调加强箭术训练的重要性。府兵“居常则皆习射”,并定期考试,如“有教习不精者”,就要将该府兵所属折冲府的军事长官折冲都尉问罪,有时甚至连该府兵所处州的地方长官刺史也要一并问罪。唐代箭术理论的风格倾向,从《射经·马射总法》中“势如追风,目如流电;满开弓, 紧放箭”的口诀即可一窥。此外,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 年)武则天创设了与文科科举考试并列的武举,九项考试科目中射箭类独占五项(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长垛),唐代对箭术的重视由此可见。因此唐朝也涌现出许多射箭的行家里手。“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诗句中所夸赞的“将军”薛仁贵(公元614 年~公元683 年)便是个中典型。他是唐代出名的善射者,在唐高宗的测试中,曾以劲弓钢镞一箭洞穿五层铠甲。与九姓铁勒(回纥、仆固等九个铁勒部落的总称)在天山作战时,曾依靠“三箭射杀三人”的气势,迫使敌军投降。

宋代对箭术的重视,相较唐代似乎更胜一筹,有所谓“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的说法。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 年)九月,朝廷颁布了《教法格并图像》,其中对步射、马射等各类箭术,以及执弓、发矢之类的细节,均有文字说明和图解,同近现代的军事操典很相似。由于弓弩是主要兵器,故而当时衡量一个人的武艺优劣,主要是看他能挽多大弓力的弓与弩(弓力越大射程越远、杀伤力和穿透力越强,当然是非线性的),以及射击的精准度。由此,选拔士兵,尤其是选拔精锐士兵时,对他们的箭术水平自然也会有比较高的要求标准。北宋仁宗时制订的《禁军选补法》载:“凡入上四军者,捧日、天武, 弓以九斗(弓力约68.36 公斤),龙卫、神卫,弓以七斗(约53.17 公斤);天武,弩以二石七斗(约205.09 公斤),神卫,弩以二石三斗(约174.71 公斤)为中格。”选补班直(相当于近卫部队)的要求标准更高,“弓射一石五斗(约113.94 公斤),弩跖三石五斗(约265.86公斤)”才算合格。到了南宋宁宗时,选拔精锐士兵的标准则为穿着甲胄后,“射一石(约75.96 公斤)力弓,三石(约227.88 公斤)力弩为上等;射九斗(约68.36 公斤)力弓,二石八斗(约212.69 公斤) 力弩为次等”。

同时,宋朝皇帝也时常对军队提出教阅、测试的要求标准。譬如南宋孝宗时就规定,弓箭手在六十步(约93.6 米)开外射8 箭, 射中5 箭为合格。南宋光宗时,对殿、步司诸军的要求则是:“弓箭手带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约91.15 公斤)力,箭十二,六箭中垛为本等(即指合格);弩手带甲,百步(约156 米)射四石(约303.84 公斤)力, 箭十二,五箭中垛为本等。”另外,在与敌国接壤的边地、战区,甚至不光要求军人拥有娴熟的箭术,还希望民众也能够精于弓弩,以备不时之需。譬如种家将的第一代——北宋将领种世衡(公元985 年~公元1045 年)在陕北与西夏作战时,就曾经使出类似战国时魏国李悝的方法来激励当地民众精熟箭术——“常课吏民射,有过失,射中者则释其罪;有辞谋事,请谋事,辄因中否而与夺之。人人自励,皆精于射,敌数年不敢近”。

蒙古乞颜部孛儿只斤氏的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结束了草原上似乎会“永无宁日”的自相残杀,作为“成吉思汗”创建了蒙古帝国。随后,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连续灭掉西夏、金、大理、南宋,更征服了吐蕃地区,建立起版图辽阔的元朝。而元朝的建立,依仗的正是蒙古军队的强大战斗力。蒙古军队之所以战斗力强大,其主要原因之一,恐怕便是从小学习“男子三艺”。

蒙古男子认为立身处世有三项必须掌握的技艺——骑马、射箭和摔跤,是为“男子三艺”。这与蒙古人长期游牧射猎的生活密不可分。残酷的生存环境与频繁的内部战争, 迫使蒙古人自幼便得开始学习、掌握骑射技术。在“追、围、捕、杀”的狩猎中,在“分析、判断、进攻抑或后撤、包围抑或迂回”的实战中,蒙古骑兵练就了非常灵活的骑射战术:或迅速冲到敌军近处,从四面八方暴风骤雨般地放箭袭击,然后忽然遁去;或先在较远距离以强弓攒射,尽可能地杀伤敌人并破坏敌人的阵形,然后依靠自己的快速机动能力巧妙地拉开距离,如此不断往复,直到消灭敌军。

(上图)元世祖出猎图里的蒙古猎手

明朝初年,统治者对骑射能力的重视很大程度即是蒙古骑兵余威的体现。然而曾经的情况——军人普遍骑射娴熟,文儒之士善射者亦不鲜见,到明中期时已经为之大变。这主要是火器制造与应用的大发展导致的。虽然弓箭在射击频率上有一定优势,因此尚且可以作为与火器互补的兵器留在中国战争舞台上,而不是像弩一般几乎完全被排挤出中国战争舞台,但弓箭的重要性仍是难以避免地不如以往了。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创立者女真人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从肃慎、靺鞨、女真一路传承下来的骑射之风依然极盛。骑射作为清代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满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朝统治者亦将“骑射”与“国语”(满语)并列,当作支撑国家的八旗根本。为保持骑射传统, 清室采取了各种措施,比如规定八旗子弟参加科举,需先考步射、骑射,合格者才可继续参加乡试、会试考试。又比如武举考试无论乡试、会试、殿试,考试顺序皆为第一场骑射,第二场步射,第三场才是军略,前一场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接下来的考试。再比如建立考封制度,给没有爵位继承权的宗室通过考试获得一定等级爵位的可能,考试内容为骑射、步射、满汉翻译三项。

然而弓箭毕竟已经落后于世界武器发展潮流了。1840 年,中国的大门被西方殖民者以坚船利炮轰开之后,清帝国逐渐建立的新军队,已经不可能再以弓箭为主要武器了。弓箭,这种在中***事实战中占据了几千年重要地位的武器,很快就被枪炮等近现代兵器所取代。失去了主要需求来源——军事用途,弓箭制造业也就此日薄西山,逐渐衰落了。

本文摘自《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 物品

    梦想古代金钱

    梦想着古代金钱,让这个梦想,五行金,是新金的象征,很多财富,职业生涯很顺利,富人正在帮助,财富是丰富的,一切都应该在秋天,而且他们不能反对纹身,只有细致的做事,Fortuneford可以持续很长时间。春天的梦想..

    2024-03-24 10:24 9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话总龟》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话总龟》为北宋阮阅所编定的一诗话集。原名为《诗总》,又名《百家诗话总龟》,凡十卷,成书于宣和五年(1123年)。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经他人增改,遂分前后两集各五十卷,刊于闽中。..

    2024-03-20 11:30 21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瓯北诗话》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瓯北诗话》清代诗人赵翼作。成书于嘉庆七年五月之前。此书共十二卷,前十卷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及明代高启、清代吴伟业、查慎行十家,多有创见,并有《陆放..

    2024-03-20 10:19 16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白石道人诗说》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白石道人诗说》南宋姜夔诗论著作,一卷本。《诗说》共二十九条,所论简古。它是从作者自己的创作体会出发,专意讲究诗法,讲究“雕刻”、 “敷衍”、 “布置”等法度的诗论著作。作者企图..

    2024-03-19 11:22 25
  •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品》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诗品》又称《二十四诗品》,唐代司空图的论诗著作,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影响甚大。早在南朝,钟嵘就写过《诗品》一书,但与司空图的《诗品》同名而异趣。前者品评诗人,后者专论风格、意境..

    2024-03-18 10:52 18
  • 复兴中国梦 | 傲然

    e,e,e,童声飘过干年歌,白羽红爪诗情在,月色荷塘云影波;中华福万代,人心载中和,复兴中国梦,载入新长征。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发展离开和平的大环境,不行;没有安定的局面,更不行。强权的霸行,终会被正义摆..

    2024-03-13 10:41 21
  • 《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卫公兵法》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清代兵法·卫公兵法》原文鉴赏[原文] (节选)上卷将务兵谋凡战之道,以地形为主,虚实为佐,变化为辅,不可专守险以求胜也。仍须节之以金鼓,变之以权宜,用逸待劳,掩迟为疾。不明地利,其败不旋踵..

    2024-03-10 09:25 23
  •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明太祖宝训》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明太祖宝训》原文鉴赏[原文] (节选)卷一经 国伐敌制胜,贵先有谋。谋定事举,敌无不克。卷三勤 民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而民安,此为治之先务,立国之..

    2024-03-06 11:10 35
  •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阴符经》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阴符经》原文鉴赏[原文]上 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龙蛇..

    2024-03-05 11:40 30
  • 李健:中国古典小说杂论

    余读小说久矣,且多为古典。昨日归家逛蔚县书店,颇感无书可读,心下有意,将历年所读之书挑选一二,成《中国古典小说杂论》几百字,奈何笔下无文,更不敢比于名家,游戏笔墨耳。中国古典小说自有史而多矣,最为经典..

    2024-03-04 10:08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