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年代回意

甘肃的一场大雨,揭开清朝赈灾贪腐大案,56名一品官员人头落地

2020-10-09 21:46年代回意
乾隆四十六年,甘肃回民起兵造反,乾隆派大学士阿桂、尚书和珅前往平定叛乱。先后奏报进入甘肃境内阴雨连绵,乾隆看完奏报顿时疑云大起,甘肃年年旱灾,数以百万的“捐监粮”去往了哪里?想起此前甘肃布政使王亶望捐银50万两资助浙江海塘工程一事,50万两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浙江巡抚每年养廉银的50倍,一个布政使怎么会有如此雄厚的财力?乾隆降旨命阿桂和新任陕甘总督李侍尧查办此事,圣旨上说:根究到底,务令水落石出。乾隆反腐的铡刀这才开启。

▲乾隆画像

事情回到乾隆二十五年,当时的甘肃是全国第一贫困大省,每年都要拨一大笔银两用于购买赈灾粮,但是大家知道,甘肃这个地方地瘠民穷,降雨稀少,农民种不出粮食,每年户部都要以巨额银两来抚恤百姓,同时又要给当地的满汉驻军提供必要的物质,这一笔开销数目相当之大。

于是,乾隆想了个办法,允许甘肃本省和外省的商人通过捐粮的方式获取监生的头衔,而且只要买了这个监生头衔之后,可以不用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并且可以享受和秀才同等的权利,是富商进入仕途的一种捷径。但事实证明这种解决当地赈灾问题的临时举措,成为了腐败的根源。

▲捐监生证件

乾隆三十九年,乾隆皇帝特选王亶望为新任甘肃布政使,专门办理甘肃省收捐监粮事宜。王亶望刚上任不久,就信誓旦旦的和乾隆保证: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

可没想到的是这种“收捐监粮”的举措实施多年之后,出现诸多弊端,成为王亶望的敛财手段。我们来看看这位甘肃布政使是如何做到弥天巨贪的:

▲王亶望

不用交粮食了,直接给钱吧

王亶望表面上对乾隆忠心耿耿,一副恪尽职守的模样,暗地里却和总督勒尔锦狼狈为奸,在乾隆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下令全省收捐粮食全部折合成银两,全部上缴到他和兰州知府蒋全迪那里。这样一来,白银滚滚而来,数目之大,令人咋舌。

▲银库

蒙骗乾隆

银子是有了,可捐监粮却颗粒不见,仓库空空如也,这要怎么交代呢?王亶望自有妙计,他和兰州知府蒋全迪秘密合计,如果没有灾就报有灾,如果小灾就报大灾,拆东墙补西墙,督促各州县按照他们拟定的虚假数目,消耗仓库里的捐监粮,这样一来,仓库里没有粮食也就顺理成章了。下面的人看王亶望如此胆大,也纷纷行贪腐之事,官员之间沆瀣一气,互通有无。

▲银库

王亶望此举让“收捐监生”这一举措卓有成效,“省去”每年国库赈灾白银数十万两,一时间“弊绝风清,仓储充裕”,可又有谁知道这样的行为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甘肃的官员上下一气蒙蔽乾隆而长时间没有被发觉。

乾隆四十二年,王亶望抽调浙江巡抚,带着贪污得来万贯家财上任,而继任甘肃布政使的王廷赞正是王亶望一手提拔的心腹,王廷赞对老师的做法更是如法炮制,甚至变本加厉,花样层出不穷。

王廷赞

王亶望、王廷赞先后主持甘肃捐监六年的时间里,每年报捐人数超过4 万人,折收捐监银两起码有1200 万两以上。这笔巨款大概相当于全国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样的弥天大谎最终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露出了端倪,也就是我们开头说到的,平定叛军的奏报中说道,甘肃阴云密雨,全然不是久旱的天气,乾隆才开始感觉不对劲。

▲王亶望剧照

阿桂和李侍尧没有辜负乾隆的期望,甘肃的官员上下串通,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需盘问一个按察使,所有内情都和盘托出,王亶望和甘肃各州县官员的腐败事迹一览无余。

此案一出,朝野为之震动,这时乾隆皇帝头都大了,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贪污1000两以上的就可以考虑死刑了,如果二审三审通过,则必死无疑。但是按照这种要求来的话,甘肃省半数以上的官员都要被砍头,恐怕甘肃省的干部队伍要遭受灭顶之灾,官场将无人可用,为此乾隆只能修改法律。

▲官员斩首

于是,死刑的标准从一千两提高到了一万两,之后又提到两万两,乾隆皇帝不忍屠戮官员,一忍再忍,一宽再宽,最后56名官员被问斩,194名官员被发配、抄家,剩余的官员受一些小惩处就当没事发生了。

问斩56名一品、二品高级官员,这在清朝建立近150年以来可以说是闻所未闻,乾隆事后感叹: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