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边疆时空

【边疆时空】逯宏刘生良|论周人对商汤历史地位的重新建构

2021-02-17 17:59边疆时空

逯 宏

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上古文化与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曾发表《龙凤同源考》《〈甘誓〉中“五行”与“三正”新解》《幽都考》等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中国五帝时代》《周代殷商礼乐接受研究》等着作八部。

刘生良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研究。

摘 要:结合传世文献与最新考古发现来看,原始夏部族与商部族是关系极为密切的婚姻联盟,君主权力在具有婚姻关系的两个部族间往复式传递曾经是常态。按此传统,则商汤取代夏桀并不具有非常突出的历史意义。进入周代以后,礼制转换促使周人对历史进行反思并重新建构。由于赞美商汤有助于稳定周人对殷商族群的统治,故在殷商族群丧失了话语权的周代,商汤反而被极大地提升了历史地位。

关键词:商汤;祭祖礼;周代;礼制转换;历史建构

在殷商人的信仰中,祖先崇拜居于首要地位。齐文心先生指出:“商王室的祖先神由远及近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甲以前的高祖神;第二阶段是上甲至示癸六世先公神;第三阶段是大乙至殷之末世的各代先王。”据今本《诗经·商颂》,被殷商后裔直接提及的先祖有玄王(契)、相土(契孙)、汤(武汤)、阿衡(伊尹)、汤孙(大甲)、殷武(武丁)等,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先祖是商汤,每首诗都提到了。不仅《商颂》如此,从全部传世的周代文献来看,商汤也是殷商先公先王中最受尊敬的一位。但是,如果考察百年来新发现的甲骨刻辞就会发现,殷商时商汤的地位远没有周代高。那么,商汤的地位为什么会在殷商亡国后不降反升呢?这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甲骨文中的祭汤礼

汤,又称商汤、武汤、成汤、成唐、天乙,甲骨文则称大乙、成、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商汤并非是甲骨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先祖。晁福林先生指出:“祖先神是殷人祈祷的主要对象。殷王朝从上甲至帝辛共37王,除极少数外,绝大部分都有受到隆重祭祀的卜辞记载。例如,迄今所见关于祭祀上甲的有1100多条卜辞,祭祀成汤的有800多条,祭祀祖乙的有900多条,祭祀武丁的有600多条。在全部卜辞里,确认为祭祀祖先的卜辞共有15000多条。”从晁先生的统计来看,祭祀成汤的甲骨材料在数量上并无绝对优势。

当然,殷墟刻字甲骨是殷商若干年内历史材料的累积,即使祭祀早期先祖的材料多一些,也不足以证明殷商人更崇敬早期祖先。更何况,现在根本不清楚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刻字甲骨被毁掉了,也不清楚还有多少刻字甲骨依然埋在地下未被发现。因此,仅粗略地统计祭祀各位先祖的刻辞数量,或者仅统计刻辞中祭祀先祖的用牲数量,都不足以揭示殷商时哪位先祖地位高、哪位先祖地位低。但是,有一类甲骨刻辞完全能说明这个问题,这就是多位先祖同见于一条的那类刻辞。在《甲骨文合集》及《补编》《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和《英国所藏甲骨集》中,含有“大乙”“成”“唐”这类刻辞不多,据笔者统计,共有46条。除去甲骨原文残缺或根本没有提到祭品数量的27条外,有13条提到商汤与其他先祖享用同等数量的祭品,另有6条提到祭祀不同先祖使用不同数量的祭品,具体如下:

在缺乏有关具体祭祀仪式资料的情况下,我们只能以祭品数来衡量各位先祖在殷商人心中的地位。在上述刻辞中,每条刻辞都是商汤与其他先祖同见,因而商汤与同见者具有可比性。除去平均使用祭品的13条刻辞不说,从6条祭品有别的刻辞来看,商汤肯定属于地位较高的一组,不过与他地位相当者有多位,这说明商汤不具有冠绝一代的地位。

从制度层面来看也是如此。殷商遍祀先祖的周祭制,是近百年来甲骨学研究的重要发现。常玉芝先生指出:“商代周祭,是商王及王室贵族用翌(日)、祭、

……五种祀典对其祖先轮番和周而复始地进行的祭祀。这种祭祀是一个王世接着一个王世,连绵不断地举行下去的,因此它是商王朝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制度。”一般认为,最早发现商代周祭制度的学者是董作宾。实际上王国维类似的说法更早一些,他曾指出:“商人祀其先王,兄弟同礼,即先王兄弟之未立者,其礼亦同,是未尝有嫡庶之别也。此不独王朝之制,诸侯以下亦然。近保定南乡出句兵三,皆有铭,其一曰:‘大祖日己,祖日丁,祖日乙,祖日庚,祖日丁,祖日己,祖日己。’其二曰:‘祖日乙,大父日癸,大父日癸,中父日癸,父日癸,父日辛,父日己。’其三曰:‘大兄日乙,兄日戊,兄日壬,兄日癸,兄日癸,兄日丙。’此当是殷时北方侯国勒祖父兄之名于兵器以纪功者。而三世兄弟之名先后骈列,无上下贵贱之别。”又曰:“商人祭法见于卜辞所纪者,至为繁复。自帝喾以下,至于先公先王先妣,皆有专祭,祭各以其名之日,无亲疏远迩之殊也。先公先王之昆弟,在位者与不在位者祀典略同,无尊卑之差也。其合祭也,则或自上甲至于大甲九世,或自上甲至于武乙二十世,或自大丁至于祖丁八世,或自大庚至于中丁三世,或自帝甲至于祖丁二世,或自小乙至于武乙五世,或自武丁至于武乙四世。又数言‘自上甲至于多后衣’,此于卜辞屡见,必非周人三年一祫、五年一禘之大祭,是无毁庙之制也。”显而易见,在不毁庙且遍祭先祖的礼制背景下,商汤即使有极大功勋,也很难获得冠绝一代的历史地位。

总之,关于商汤的地位,甲骨文所反映的情况与传世的《诗经·商颂》差别很大。无须赘言,甲骨文所反映的情况更接近殷商的历史真实,故这种差别只能说明以《商颂》为代表的传世文献所反映的商汤观念是后人建构的。而且,周人对殷商历史文化要素重新建构的证据也不难找到。例如《国语·鲁语》记载,春秋时鲁国大夫闵马父曾说:“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大师。”正考父是春秋初年宋国大夫,而周太师是周王室的乐师,那么这条看似简单的记载就存在问题了:作为殷商后裔建立的国家,宋国每年都会演奏祭祖之乐,因为按照古人的传统,祭祖之事不大可能废弃。据此,宋国人应当比周人更清楚殷商传世的祭祖之乐是什么样子才对,周太师校商之名《颂》的行为,显然不以追求历史的真实为其目的。

二、考古视野下对夏商关系的重新认知

武王灭商后,周人取得了政治及文化上的话语霸权,而商汤作为战败族群的先祖,地位不降反升,这种现象是耐人寻味的。商汤受尊重的程度,取决于时人对其历史功绩的看法。传世的周代文献会不程度地体现周人立场,如何超越周人观念,对商汤的地位作出接近实际的评价呢?在传世文献基础上,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无疑是必要的。闻一多先生曾指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近年来,若干考古新发现为闻氏之说提供了新注解。如果说龙、凤的形象同现于殷墟妇好墓,尚可理解为殷商人接纳了夏文化,那么玉龙、玉凤同现于距今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中,就让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夏与商的关系了。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在红山文化遗址中,玉龙与玉凤同时存在,是否说明太皞部落与少皞部落曾生活于共同的时间与空间呢?这个问题考证起来很繁琐,但对于理清夏与商的关系极为重要。

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是很多文献里都提到的古史传说。据《汉书·地理志》,汉代涿鹿只有一个,其地在今河北北部的张家口地区;而司马迁写《史记》之前,曾亲自到这里考察过。考古资料表明,五千余年前,涿鹿之北为红山文化分布区,其南为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分布区。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五帝时代以五千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黄帝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动中心在燕山南北,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对应。”当代人提及“红山文化”,往往与东北、关外、内蒙古等观念联系起来,似乎它与华夏文明正源的关系不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清人顾祖禹指出:“古营州地,夏商时冀州地,周为幽州地,春秋时亦为山戎地,战国时属燕,秦属辽西郡,两汉因之。……(营州)自秦汉以上皆为中原地,晋室不纲,鲜卑强恣,遂窃其土疆,为中原患。”古营州即今辽宁朝阳一带,正是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腹地,而熟悉历史文献的人都知道,冀州在华夏早期文明版图中非常重要。苏秉琦先生分析了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后,曾说:“远自距今八千年以来的查海、兴隆洼、赵宝沟类型到距今约二千余年的燕下都,上下五千年,在燕山南北地区,由一个凌源—建平—喀左小三角的新发现,使我们不能不刮目相看。它涉及到中国历史上两大课题:中国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的奥秘和轨迹及中国统一民族国家是如何形成的。”

《逸周书·尝麦解》也提到了涿鹿之战,与《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不同的是,少昊也参与了这场战争。其文曰:“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未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这则传说时代较早,是探讨蚩尤族、少皞(昊)族发祥地的重要线索。“命蚩尤于宇少昊”似应是“命蚩尤宇于少昊”,意指蚩尤占据少昊所居之地,而据《左传》及杜预注,“少昊之虚”在山东曲阜,为东夷故地。所以,蚩尤与少昊同属东夷集团似乎是铁证如山了。但问题显然没有这样简单,因为在涿鹿之战中,蚩尤是黄帝的死敌,而少昊则是黄帝的盟友。为调和这种矛盾,有学者提出少昊为“东夷叛徒”的主张。现在,玉龙、玉凤同现牛河梁遗址,表明这种观点难以成立。

有鉴于此,《逸周书·尝麦解》需要重新解读:首先,从“昔天之初”一句来看,《尝麦解》在以追述口气讲涿鹿之战,而对于追述者来说,知道少昊战后的活动地域却不清楚其战前在哪里是大概率事件。其次,至迟到春秋时期,山东地区依然有少昊后裔活动,所以古人往往觉得将山东曲阜称为“少昊之虚”是天经地义的。把既定事实作为一种亘古不变的常识,并在此基础上追述古史传说,就可能使历史的本来面貌发生扭曲。最后,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传说讲述也是如此。胜利者往往把自己通过战争抢来的地盘说成“本来就是我的”,这块土地先前的主人因为战败反倒成了“侵占者”。作为黄帝的盟友,少昊也是涿鹿之战的胜利者。

仅从字面来解释,“蚩尤于宇少昊”应指蚩尤侵占少昊的土地。但考虑到上述三种因素,这句话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却可能是:蚩尤氏族本来是山东一带的土着居民,势力直达河北,而少昊在涿鹿之战后却成了这里的新主人。由于入侵者胜利了,所以先前的主人蚩尤就被说成是“非法”占据少昊土地的人。当然,今天讨论涿鹿之战的双方谁是正义的一方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我们只是试图接近历史真相而已。

胡厚宣曾指出:“帝喾的喾,《管子·侈靡篇》《史记·三代世表》和《封禅书》亦作俈,《集韵》,‘俈,通作喾’,喾与俈都从告声。太暤的暤,《楚辞·远游》作皓,《淮南子·览冥训》作浩,皓与浩也都是从告声。喾、暤音近通假,所以太暤即是帝喾。”由于远古时异代同名现象很常见,太皞即是帝喾的可能性不高,但他们属于同一族群是极为可能的。

《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记载:“昔高辛氏(帝喾)游于海滨,留少子厌次以君北夷,遂世居辽左,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读史方舆纪要》卷3云,紫蒙川“在今柳城西境”,而柳城故地在今辽宁朝阳一带,紫蒙乃今之老哈河的古称。因此,燕山之北的老哈河流域应包括在古太暤部落的活动范围之内。曹定云曾指出:“‘少暤’部落主要活动在今燕山、军都山一线;而‘太暤’部落则主要活动于今燕山、军都山以北直至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之广大地区。换言之,在上古时代,‘太暤’、‘少暤’部落均是围绕着燕山、军都山而繁衍、生息的。”

总之,结合传世文献与最新的考古资料,可知崇拜龙的太皞族与崇拜凤的少皞族都曾经在北方燕山地区生活过,他们同属黄帝族团。龙、凤两族能够长期稳定地结成联盟,当是因为彼此存在婚姻关系。从这一假说出发,可以解开很多历史谜团:

首先,太皞氏与少皞氏均有“皞”字,表明两部族是有关系的;“皞”前冠以一大、一小,又似乎表明少皞是源于大皞的。少皞的父亲应来自凤族,母亲应来自太皞龙族。少皞从小在太皞龙族中随母亲长大,所以人们叫他少皞;但他又必须以父亲所在部族的图腾为自己的图腾,因此等他长大并成为部落首领后,就会以鸟纪官。龙凤婚盟的存在,有文献依据可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这说明颛顼应属于龙部族。但《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少昊孺帝颛顼。”郭璞注引《帝王世纪》则云:“颛顼生十年而佐少昊。”孺,即乳子之意。据此,龙族之子颛顼不仅童年是在凤族中度过的,而且其母应是少皞凤部族的女性。另外,崇拜玄鸟的商族先祖契的身世,也说明同样的问题。契的母亲叫“简狄”,从名字来看,应是一狄部族女子,而《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可见,作为凤族之子的契,他的母亲应是龙族女子。

其次,以龙凤婚盟为钥匙,可以解开很多文献里的谜团。例如,从《诗经·商颂》玄鸟生商的神话来看,商人应是少皞凤族群的一支,但他们却要祭祀来自太皞龙族群的帝喾——《礼记·祭法》云:“殷人禘喾而效冥,祖契而宗汤。”这是因为龙凤两族联姻,帝喾也是殷人的祖先。再如,任、宿、须句、颛臾是春秋时代几个夷人小国,地在今山东省东南,《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在甲骨文中,“风”均借“凤”为之,故这几个风姓夷人小国皆凤夷也。他们之所以祭祀龙族群的太皞,也可以用龙凤联姻来解释。

在专偶制婚姻充分发展之前,成年女子的丈夫通常是一个群体。如果这个群体是异族而且固定,则所生孩子的族属可以确定,但具体生父依然无法确定。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孩子会随母亲生活在舅父的氏族里:舅父是龙族,则下一代为凤族;舅父为凤族,则下一代为龙族。也就是说,龙凤两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于母子关系是明确的,故母亲在维系氏族成员间亲情方面起决定作用;又由于男性比女性身体强壮,故舅父往往是氏族或部落的酋长。当老一辈龙族首领去世,接替他的下一代自然是龙族之甥、凤族之子;当老一辈凤族首领去世,接替他的下一代则为凤族之甥、龙族之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传位制,是建立在父子关系明确的社会基础上的;当父子关系不明时,只能是甥继舅权。从太皞(龙族)→少皞(凤族)→颛顼(龙族),或帝尧(龙族)→帝舜(凤族)→大禹(龙族)的传位关系来看,这个时期的权力交接,不是在血缘链条上前后传递,而是在具有婚姻关系的两个氏族间往复传递。如果考虑到“甥随舅居”,则最高权力并没有传给外族之人。

至大禹时代,原始婚姻形态发生了明显改变。《楚辞·天问》云:“伯禹愎(腹)鲧,夫何以变化?”《山海经·海内经》曰:“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对于这两条记载,学界分歧颇大,概有两派:一是袁珂、萧兵、孙作云、江林昌等先生主张“鲧为产翁”说,一是龚维英、赵国华等先生主张“鲧为女性”说。原始群婚时代,由于孩子出生后通常无法确定生父是谁,致使父亲的价值被长期忽视;随着父系专偶婚姻出现,父亲在生儿育女活动中的地位得以确认。所以,上述传说无非强调鲧为禹之生父。另外,洪兴祖补注《楚辞·天问》引《淮南子》云:“禹治鸿水,通轩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据此,涂山氏离开丈夫时,大禹说“归我子”,是明确要求孩子改从父居。

大禹临终前将天下授与伯益,其子夏启却取而代之。伯益,《汉书》谓之“柏益”或“伯翳”,《史记索隐》云:“《秦本纪》叙翳之功,云‘佐舜驯调鸟兽’,与《舜典》‘命益作虞,若予上下草木鸟兽’文同,则为一人必矣。”也就是说,伯益即是秦祖柏翳,据《秦本纪》可以确定其族属: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龙族女),吞玄鸟卵生子大业(凤族男),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龙族女),女华生大费即柏翳(龙族之甥,凤族之子),与禹平水土。在夏启改从父居的时代,伯益也会相应地回归凤族。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族长老们当然会支持龙族之子夏启,而不会把君位传给龙族之甥伯益了。据《尚书·甘誓》,反对夏启嗣位的部落为“有扈氏”,顾颉刚、刘起釪两先生考证后指出:“‘有扈氏’不是夏的同姓部落,而是异姓的东夷少昊族的‘九扈’。”夏启破坏了龙、凤两族轮流执政的旧传统,所以凤族的人站出来反对,不是完全符合情理吗?

夏启即位,伤害了龙凤婚盟,使龙族夏人与凤族夷人走上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但其后也不乏凤族首领取得龙族夏人的统治权,如《楚辞·天问》记载:“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这种情况既算不得“入侵”,也不能说是“***”,恐怕只是短暂的“复古”而已。传世文献中有《汤誓》一篇,是汤伐夏桀前的誓词。王玉哲指出:“从这篇誓师词上看,夏、商两族是平等的关系,毫无以臣伐君的口气。大概当时夏、商本为平等的两个氏族,只有大小强弱之别,而无天子、诸侯之分。并且,从上面所引的文献中,可知夏桀的罪恶只限于很小的夏邑而止,和其他各部落氏族无关,更无关于天下。……夏族为什么对征服他们的商族那样欢迎、那样亲昵呢?这只能以夏、商两族联合为一个部落联盟来解释。不过,这时部落(联盟)的首领已由夏桀改为商汤了。”

总之,商汤取代夏桀,以后世父系权力交接的眼光来看,是极其不正常的事件;而从更古老的、具有母系社会遗风的眼光来看,则是很正常的事件。这大概就是甲骨文中祭祀商汤之礼并无特别之处的根本原因。

三、周代新文化建构与商汤历史地位的上升

西周初年,妥善安抚殷商遗民成为周王室的头等大事。周公与成王平定武庚等殷商遗民叛乱后,进一步完善了分封制。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鲁公被赐“殷民六族”,康叔被赐“殷民七族”。另外,周公还把部分殷商遗民迁到洛邑。《尚书》中的《多士》《多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多士》记载:“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大意是说:你们这些殷商旧臣啊,不敬重上天,所以上天把灾祸降给殷国。我们周国佑助天命,奉行上天的明威,执行王者的诛罚,宣告殷的国命被上天终绝了。……夏桀不节制游乐,上帝就降下教令,劝导夏桀。他不能听取上帝的教令,大肆淫乐,并且怀疑上帝的教令,于是上帝就不再眷顾他,废弃了夏的天命,降下了大的惩罚。上帝命令你们的先祖成汤革去夏命,任用杰出的人才治理天下。《多方》记载:“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时丧,有邦间之。乃惟尔商后王,逸厥逸,图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时丧。”大意是说:告诉你们各位邦君,并不是上天要舍弃夏国,也不是上天要舍弃殷国,只是夏、殷的君王和你们各国的首领大肆淫佚,败坏天命,做了恶事还粉饰己说。夏王败坏其政事,不成礼于享祀,为神明所弃。所以上天降下这亡国大祸,而使有邦有土的商王取代了他。可是你商代后王,荒淫逸乐,败坏政事,不洁奉其祭祀,因而上天只得又降下了这亡国之祸。

《多士》《多方》是周公发表的政治演说,其对象是殷商遗民及过去曾经拥护殷商的方国首领。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是:先用大量篇幅讲述夏桀无道,商汤顺应天命,通过武力推翻夏桀的统治;再讲商纣王无道,周武王顺应天命灭掉殷商。其暗含的逻辑是:如果认为商汤的做法是可以接受的,那么周武王的做法同样是应该接受的;殷商遗民不会否定商汤的做法,因为否定商汤就等于否定了他们自己的历史;所以,殷商遗民或拥护殷商的方国必须接受武王及周公伐灭殷商这个现实。这就是说,赞美商汤不仅可以博得殷商遗民的好感,还可以为西周政权的“合法性”找到坚实基础。

有周初这两篇政治文献奠基,商汤在周代乃至后世就成了商代道德君主的典范。如《礼记·礼运》云:“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又如《礼记·孔子闲居》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在《诗》曰:‘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是汤之德也。”

郭沫若指出:“‘敬德’的思想在周初的几篇文章中就像同一个母题的和奏曲一样,翻来覆去地重复着,这的确是周人所独有的思想。在《商书》的《高宗肜日》中虽然也有这种同样的意思,但那篇文章在上面说过是很可疑的。还有一个主要的旁证,便是在卜辞和殷人的彝铭中没有德字,而在周代的彝铭中如成王时的《班簋》和康王时的《大盂鼎》都明白地有德字表现着。”由此可见,对于“德”的提倡,在殷商人与周人那里有着很大不同。周人在接受殷商人的祖先崇拜观念时,出于巩固自身统治及建构新文化的需要,赋予或放大了商汤作为道德君主的形象,从而大大提升了他的历史地位。

另外,殷周礼制变革也是商汤地位上升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族群祖先的数量都会不断地增加,而殷人遍祭先祖的做法无疑会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与殷代祭祖礼相比,周代限制庙数的做法,实际是大大简化了殷礼。《礼记·王制》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郑玄注:“此周制。七者,大祖及文王、武王之祧,与亲庙四。大祖,后稷。殷则六庙,契及汤与二昭二穆。夏则五庙,无大祖,禹与二昭二穆而已。”这就是周代的庙数之制。而要控制祖先的总庙数,就必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对众多先祖进行筛选,这种筛选促使周人对历史进行不断反思并重新建构。

总之,商汤伐灭夏桀这一历史事件,被周人做了有利于巩固自身统治的解读。因此,与甲骨文所反映的情况相比,周代文献里的商汤地位要高得多。这倒不是说流传下来的商汤事迹是周人伪造的,只说明凡是符合周人期待视野的人物事迹,才更容易在文献中保存下来,更容易流传于后世。

综上所述,结合传世文献与最新考古发现来看,原始夏部族与商部族是关系极为密切的婚姻联盟。在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君主权力在具有婚姻关系的两个部落间往复式传递曾经是常态,因此商汤取代夏桀并不具有非常突出的历史意义。在甲骨文中,商汤的祭品虽丰富却不比那些看起来不知名的殷王多,正是他在殷代不具有超常历史地位的真实写照。进入周代以后,礼制转换促使周人对历史进行反思并重新建构。由于赞美商汤有助于稳定周人对殷商人的统治,故商汤在殷商族群丧失了话语权的周代,反而被极大地提升了历史地位。

【注】文章原载于《理论学刊》2016年第3期。

责编:李静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 林宗巾:由历史典故到文学意象

    一、 “林宗巾”典故的源出及流行郭泰,字林宗,范晔《后汉书》卷九十八《郭太传》(注:范晔为避父范泰讳,于《后汉书》中改作“郭太”)记载了郭泰的一则轶事,乃“林宗巾”典故的最早源出:(郭太)性明知人,好..

    2024-03-20 10:58 18
  • 刘新庄: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

    1992年12月21日,我怀着梦想,揣着希望,尝试初次离巢的飞翔,无法忘记和亲人挥手惜别的场景,穿上绿色的军装,乘远行的列车来到群山环绕的小兴安岭,茂密的白桦林、晶莹剔透的树挂、美丽的雾松冰凌花,都曾经带给我..

    2024-03-16 07:34 14
  •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南京大屠杀,日军畜生的最高指挥松井石根竟然发布了屠城的命令,一周的时间杀死我军民三十万。日军罪行惨无人道,罄竹难书,令人发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永久的伤痕,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的耻辱。历史已是过去,不可改..

    2024-03-14 07:54 20
  • 《芈月传》观后感:女性力量的崛起与历史的回音

    一、引言《芈月传》是由郑晓龙执导,孙俪等人主演的古装剧,以战国时期的女性政治家芈月为主线,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爱情传奇和女性力量。该剧以其丰富的人物塑造、历史事件的呈现和女性主题的突出,吸引..

    2024-03-04 11:09 24
  • 《三国演义》:历史洪流下的人生抉择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由罗贯中根据《三国志》和民间故事创作的小说,被誉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这部作品以三国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与纠葛,英雄辈出,故事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历史感。一..

    2024-03-04 10:19 39
  • 王继如:向往光明是最本质的初心——读《从历史中醒来》

    读毕孙机近30万字论述中国文物考古的《从历史中醒来》,掩卷默想,意犹未尽。1960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的孙机是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历史中醒来》是..

    2024-02-26 10:05 32
  • 张魁兴:中德文化的对撞以及对二战历史的反思

    一家祖孙三代同名弗兰茨,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家族秘密和情感暗流?一幢墓园旁的林中古屋,当梦游的白格夫人声声呼唤弗兰茨,她到底是在呼唤谁?二战中失踪的爱人,相依为命的独子,还是中德混血的小孙儿?中国旅德作家..

    2024-02-26 08:03 29
  • 三国演义

    三国里王平怎么能改变了历史呢?

    为什么蜀汉的文盲将军王平改变了历史走向?王平在是个特殊的存在,身为蜀汉名将,他有过两次投降,一次是跟随他所在的部落首领一起投靠了曹操,成为曹操手下的代理校尉,一次是在汉中之战结束后投靠了刘备,成为刘备..

    2024-02-17 09:52 33
  • 魁哥说历史

    如果三国开国皇帝分别是曹彰、刘封、孙策,历史走向将会如何?此人将提前结束三国

    魏蜀吴三国三巨头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人开创(或者奠定)了各自王朝基业,开启了三国争霸的时代。其中魏国的开国皇帝不是曹操,而是曹操之子曹丕,蜀国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后主刘禅,在位41年,吴国在位时..

    2024-02-16 02:21 38
  • 三国演义

    三国历史中文弱的刘表为何能够单骑定荆州?

    跟刘备一样,刘表也是汉景帝的后人,而且看起来在方方面面都比刘备更具优势,例如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即便到了东汉末年,依然还是大户人家。但是,即便如此,他却最终还是沦为了他人的嫁衣,不仅未能成为三足鼎立之一..

    2024-02-14 12:01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