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杭州宋庄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这群唐代的“胖丫头们”,到底是谁?

安心玩宋瓷,必须大肉庄。大家好我是旺仔,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北方汉子。前几天正月十五元宵节,河南博物院主办的“元宵奇妙夜”直播活动惊艳全国。继《唐宫夜宴》(原名《唐俑》)后,可爱“仕女俑小姐姐”们再次刷爆网络,称为2021春节档当之无愧的压轴“顶流”。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

——唐·张枯《正月十五夜灯》

上图拍摄的内容和这首诗里的景象不谋而合,描写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当晚,京城火树银花,百姓倾城出游,数百宫人集体跳舞欢歌时,一派宏大欢乐的景象。画着唐妆,身着唐服的女官们你追我赶,像一群好奇宝宝一样、憨态可掬,可以说完美还原了诗中的意境。

小姐姐们的原型——唐代仕女俑·河南博物院藏,图源网络

这些小姐姐们的原型来自河南博物院的一套唐代仕女俑。为了完美还原仕女俑的形象,她们除了束起高高的发髻外,每个人还要在裙下塞上厚厚的棉花,嘴里也要含上棉花,就为模仿唐代女性珠圆玉润,体态丰腴的特征。大唐的伙食这么好吗?这些“仕女”胖丫头们又从事的是个什么职业呢?

01

她变胖了,也变强了

“仕女”是对古代官宦人家的女子的称呼,因此这个称谓只是对女性的阶级做了圈定,并没有限定年龄或者职业。在封建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古代,女性地位一低再低,深受礼教桎梏束缚。在这种大背景下却有个例外,就是男性普遍“ 惧内”的唐朝!初唐时期,由于受到南北朝时期雕塑“秀骨清像”的影响,仕女的形象还是身段纤细的清秀模样。

(你敢不听话就吃我一记动感光波)

唐早期·仕女俑

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的政治经济已经发展到了高潮,商贸往来频繁。社会风气开放的同时更注重人文关怀,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显着提升。当时唐律规定,女子享有受法律保护的继承权,甚至可以提出离婚或改嫁!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自由潇洒的时代背景下一系列举措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唐朝让女性更加自信,健康。以贵族阶级所引领的社会审美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以胖为美越来越成为主流风尚。就像网上某些导游就曾把杨贵妃的体重精准定义到138.3斤!大家好奇这个数值是怎么测量出来之余是不是不禁感叹一声:唐玄宗是真爱啊!其实,唐代女子特别精致,不管从妆容还是服饰,都可以做到“肥美”,就像前段时间贾玲老师在综艺上被网友吹爆的“杨玉环”造型那样雍容典雅(真的觉得贾玲老师好适合唐代仕女造型)。

贾玲老师cos杨玉环:三郎,爱我你怕了吗?

图源网络,综艺《王牌对王牌》

02

Fatgirl’s Secret(胖丫头们的秘密)

唐代仕女俑的面部特征大都以饱满圆润为主,面庞如满月,眼睛细而长,眼角上挑,眉毛线条细如毫发。

(看我的小狗可爱吗)唐·陶加彩女立俑

2019纽约苏富比拍卖,成交价37万人民币

额头上饰有红色花钿,眼角画有斜红,嘴巴小而鼓,并施以樱桃红色,嘴角两侧点黑色妆靥。采用绘塑结合的表现手法,在仕女俑的面部绘上叶眉、抹上口脂,可以使面部丰润,表情安定自然。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感到“环肥”的风姿,这正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腴的风尚,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唐·彩绘泥塑鸟髻妇女像·新疆吐鲁番出土

唐代女性化妆顺序·图片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除此之外,从很多保存环境较好,色彩丰富的仕女俑上不难看出,身为唐朝“剁手党”一族的小姐姐们,才不满足于只化美美的妆,她们更要色彩绚丽,张扬开放的服饰来配。

唐·彩绘拱手仕女俑(局部)·西安博物院藏

唐代女性服饰是中国服饰史上耀眼的一篇。首先,此时出现了在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发展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透露之风”。刚开始这种衣着风格只出现在宫廷中,到后来受到西域文化的冲击后衍生出了U形领、桃心领等新款式,这种类似今天低胸装的设计,华丽性感中又带有一些慵懒。

唐张萱《捣练图》(局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之所以会在唐代出现这种透露之风,依旧离不开社会发展状况。政治稳定,经贸繁盛下,人们自我心理认同感加强,催生出巨大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女性也更大胆直接底追寻和表现美。

唐·三彩U形领舞乐俑

除此之外,文化交融导致唐代礼教较为松弛,儒释道三教并存,缺乏宗教约束胡汉杂糅诞生了带有胡人血统,天生健美高大的关陇士族。他们的出现带动了社会审美眼光的变化,人们偏向健美丰腴,服饰也日益宽大华丽。

唐·彩绘陶骆驼载女乐俑·玫茵堂珍藏

03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前面借仕女俑的形象说了很多唐代女子的妆容和衣着特点。那仕女俑的用途是什么呢?其实她们都是墓葬中的陪葬器。您一定听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吧?它在现代汉语辞典中的释义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谁能想到这是一句 孔圣对人俑陪葬制度发出的鄙夷之语呢?

图源网络

朱熹曾在《四书集注》中给这句话做过注:“俑,从葬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肌发,而大似人矣。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必无后也。”大意是商代以后,讲究礼法的周朝出于人道考虑,就以稻草人代替人殉,可是草人只是略有人形,满足不了后来各诸侯国之间骄奢淫逸的需要。因此出现了制作更为精致的人俑。欲壑难填,孔子担心栩栩如生的人俑迟早有一天也会无法满足诸侯们的需求, 导致未来人殉制度再次复出,才发出这样的感慨

如今,在开明的当代社会,这些体态婀娜,栩栩如生的人俑已经成为今人畅想古代风尚的重要实物参考。而唐三彩人俑基于唐代这个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的创作背景,是唐代多元,开放文化的载体。这些“胖丫头们”为现当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可参考的素材,更对古今融合的艺术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