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细究历史

忽必烈登基除汉世侯外,东道诸王和霸都鲁、兀良合台也出力甚多

2021-06-01 22:47细究历史

忽必烈能击败竞争对手阿里不哥建立统一政权,中原手握兵权的汉世侯和汉族地主知识分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忽必烈能上位全靠汉人的支持就有失偏颇了,除了中原汉地势力,至少还有两股力量支持忽必烈:

一、成吉思汗弟弟斡赤斤的后裔塔察尔为首的东道诸王。二、太师国王木华黎后裔霸都鲁和名将兀良合台统率的五投下探马赤军。

霸都鲁一方就不用说了,忽必烈在攻打鄂州的时候,他们就是受忽必烈直接指挥的,从两人的交集来看,霸都鲁就是忽必烈的死党,关键时刻倒向忽必烈根本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早在忽必烈于潜邸之时,两人都在讨论未来的国都定哪儿这样“高级别”的问题了,而且还已经排除和林,拍板北京。

至于塔察尔国王为首的东道诸王,首先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虽然东道诸王的世袭领地在松花江流域,但是其财源来自分土青、齐地区,与忽必烈主管的漠南地区根本分不开,这是与忽必烈利益一致的地方。再加上在蒙哥汗时代,其进攻南宋不利,被蒙哥这个直男强势羞辱,

“你们回来时,我要下令狠狠地惩罚你们”

,心中对漠北的政治势力怨气腾腾,他的幕僚撒吉思和忽必烈派去廉希宪两人又强势吹风,于是乎就支持了忽必烈。

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上也是东道诸王最为积极,碰到阿里不哥的军队,他们的战斗热情是最高的,是忽必烈集团的头号打手。初战,东道诸王

也松格

纳邻·合丹

率兵以先锋身份于巴昔乞之地干翻了前来进犯的阿里不哥部。在决定性的昔木土脑儿战役,以塔察尔为首的东道诸王率兵一万余人加上部分探马赤军再次大败阿里不哥,打得其落荒而逃。至此,再也不能翻身。

所以,单纯从军事角度讲,忽必烈能上位东道诸王出的力气是最大的,其军功也是汉世侯和探马赤军难以比拟的。

忽必烈

总结一下,支持忽必烈的势力有三股:

一、汉世侯和广大的汉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二、东道诸王。三、木华黎一系的五投下军团。

当然,汉地势力作用也是无可取代。从综合角度来看,忽必烈能成功夺得政权是和汉世侯、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努力分不开的。对于汉地势力来说,在蒙古势力入主中原无可阻挡的情况下,必须选择一位对汉地农耕文明有包容性的蒙古宗王来做领袖就是最佳的抉择,正如郝经所说

“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这个最佳的选择就是忽必烈。

在蒙哥汗时代,忽必烈主管漠南之地,在主政期间,其摒弃蒙古传统,采取了以“汉法治汉地”的策略,革除了不少弊政,招抚流亡百姓,成功治理了邢州、河南、关陇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大为好转,获得了很大的人望,

“东西数千里,道不拾遗,中土诸侯民庶翕然归心”

而以蒙哥为主导的蒙古传统势力则站在了“汉法治汉地”的对立面,还曾经发动了“阿蓝答儿钩考”,史称

“钩校京兆钱谷,锻炼群狱,死者二十余人,众皆股栗”

,中原汉地所有势力对漠北的统治集团极其反感,阿里不哥继承了蒙哥的原班人马,其对汉地的政策并不可能有改变,而且阿里不哥在漠南又没有政治基础。所以,一旦蒙哥汗死去,汉地所有势力几乎全站在了忽必烈这一边而排斥漠北政治势力,郝经所谓“

以次则幼,以事则逆,以众则寡,以地则偏,兵食不足,素无人望

”倒是可以突出汉地知识分子对阿里不哥集团的反感。其实质

是中原封建制统治和漠北旧有统治方式矛盾的总爆发

所以,当蒙哥驾崩后,汉地的知识分子着急上火的要拥戴忽必烈上位,于是乎,拥戴忽必烈称帝的呼声一波接一波。

姚枢

姚枢说:“诸路之民,望陛下之拯己,如赤子之求母。”

赵良弼

“今中外皆愿大王早进正宸,以安天下,事势如此,岂容中止,社稷安危,间不容发。”

董文用竟然

“一日三谏,以神器不可久旷”

商挺

:“先发制人,后发人制。天命不敢辞,人情不敢违,事机一失,万巧莫追。”众多汉人知识分子联名上书:“殿下太祖嫡孙,大行母弟,以贤以长,当有天下。”

忽必烈

良久曰:‘汝等能叶心辅翼,吾意已决。

促篆宝文,一冶而成,众皆称贺。翌日,上登宝位。

忽必烈在开平称汗后,就受到了汉地各方势力不遗余力的支持,为了助忽必烈战胜阿里不哥拼了。

忽必烈此次在开平称汗,其实从蒙古传统来说,法理性并不充足

。毕竟阿里不哥人家首先开“忽里台会议”和称汗地点就在和林,按照惯例,全蒙古人应该是服从

“嗣承成吉思汗宝位,领有他在蒙古的世代继承下来的土地的那个人”

,而且来参加和林“忽里台大会”的宗王们无论从数量上和身份上都超过了开平“忽里台大会”,西道诸王除了旭烈兀,都强烈支持阿里不哥,再从蒙哥生前将自己掌管的60余个千户,并让自己的儿子玉龙答失辅佐阿里不哥的情况看,显然蒙哥更想让阿里不哥继承他的汗位,而非忽必烈。

所以,从蒙古传统来说,忽必烈的继位合法性是缺失的。

但是,汉族知识分子表示“合法性”这玩意不成问题,没有“合法性”,就强行制造“合法性”,既然你忽必烈在漠南继位,就用汉地的规矩,郝经借旭烈兀之口如是说:

“兄亡弟及,祖宗法也。长兄既没,次兄当立。”

兄亡弟及,蒙古确实有这一传统,但后一句显然是为了迎合忽必烈“次弟”的地位而瞎编的,用汉族的统治理念强行解释,赋予忽必烈合法性。

郝经

这是给忽必烈搞“合法性”,还有谋略上的支持,当得知蒙哥驾崩后,郝经、刘秉忠、商挺立刻意识到形势的变化,立刻让忽必烈北返,先拿下燕京地区,再于开平称汗,在政治形势上先声夺人,快阿里不哥一步。

当然,不管是强捏“合法性”,还是为忽必烈出谋划策,这些都是属于“无形的手”。那么接下来汉地给予忽必烈军事上和后勤上的支持那可是实实在在的狂顶了忽必烈一把。军事上,不用说,汉世侯集体站在了忽必烈一边,战端一开,七个万户

“大者五六万,小者不下二三万”

,其主力全都被压在了燕京、长城一线,光严、史两家的军队就有25000余人,后又屯戍开平,跟随忽必烈北上与阿里不哥对抗。

在后勤上,忽必烈为了控制中原,设立十路宣抚司,从名单上看其最高长官的构成显然就是汉族地主阶级官僚。

宣抚司设立后,为忽必烈的前线作战提供了稳固的后勤保障,

中原地区的大量资源不断被调往前线。

《元史》记载:“命诸路市马万匹送开平府。

诏燕京、西京、北京三路宣抚司运米十万石,输开平府及抚州、沙井、净州、鱼儿泺,以备军储。

“诏十路宣抚司造战袄、裘、帽,各以万计,输开平。”

敕燕京、顺天等路续制人甲五千、马甲及铁装具各二千。”

和林

这都是忽必烈在昔木土战役前的后勤准备工作,其记载还有很多。在汉族官僚的动员下,中原地区为忽必烈争位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更有一招,最为凶悍,那就是掌握漠南的忽必烈把阿里不哥大本营和林城的物资供应直接切断,让寄生型城市和林发生饥荒。

果然,经济封锁对阿里不哥极其致命,

“哈喇和林城的饮食,通常是用大车从汉地运来的。快捷合罕封锁了运输,那里便开始了大饥荒,物价腾涨”

。其补给只能来源于察合台汗阿鲁忽,后来又与阿鲁忽关系恶化,大打出手,其后勤补给状况陷入窘境,被逼无奈之下向忽必烈投降,

《新元史》记载:“既而,阿里不哥征兵饷,阿鲁忽不与,且杀其使者,乃来降。

没有自己的后勤系统真是太过悲剧了。

综上所述,忽必烈之所以能争位成功不仅仅依靠汉地的势力,但是汉世侯和汉族地主阶级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