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藏品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何不叫夏冬时期,春秋:我也想可实力不允许啊

2021-12-18 03:16大藏品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为博红颜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一笑倾国。随后,太子姬宜臼继承大统,是为周平王。继位之初的周平王鉴于镐京残破,且西边的犬戎犹如一把悬在周王室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遂于公元前770 年在晋、秦、郑等诸侯的护送之下东迁洛邑,由此,我国历史进入了着名的春秋时期。对春秋这段历史耳熟能详的读者们知道,春秋之所以叫春秋,是因为一部记录这段历史的史书——《春秋》。

《春秋》虽然仅仅是当时东周的一个诸侯国鲁国的历史为线索出发点,却反映了整个周王朝的大事。譬如《春秋》所记录的诸侯会盟一百九十八起,诸侯互相征伐二百七十二起,后世因而把这一段历史称之为“春秋时期”。同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例以一本书而命名的时代。然而令很多人大惑不解的是,《春秋》何以为《春秋》,是不是有什么讲究呢?为何不把这本书命名为“冬夏”呢?

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22年,是历史上既平常又非常的一年。说它平常,是因为根据史料所知,这一年里没有发生值得记述的大事。说它非常,是因为就在这一年,周王朝的东方诸侯国鲁国的史官们开始修史。这并不是开创性的第一次,可能其他诸侯国的史官早在鲁国之前就开始修史了,但其他诸侯国的没有流传下来,鲁国所流传下来的《春秋》却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正所谓“鲁兴春秋”。

春秋本来是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书,各个诸侯国都在修史,而且都把他们的史书称作春秋。孟子曾云“吾见百国春秋”。不过,我们这里要讲的《春秋》是特指的,它既不包括晋国的《春秋》,也不包括齐国的《春秋》,它是鲁国的《春秋》。这是何原因呢?因为晋国的、齐国以及其它列国的《春秋》都不见了。

《春秋》

到孔子的时候,列国的《春秋》只剩下鲁国一家了,孔子是鲁国人,他就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番整理,把它拿来作为教育弟子的教材。因为有了孔子的手迹,所以这本鲁国的《春秋》后世就流传下来了,并成了四书五经之一。《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所记载的历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

鲁国的《春秋》,写得很简单,例如“赵盾弑其君”,“崔杼弑其君”等历史上重要的事件,都只有寥寥几个字。它是“以事系日, 以日系月, 以月系时, 以时系年”的记事形式,全书不到两万字,采用分条记录,故后世称之为编年体史书,与《史记》之后的纪传体史书都不一样。这就相当我们现在的“大事记”一样,既没有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也没有过程,只是一个极其简单的结果,让后世的人弄不明白事情的原委。

孔子向弟子教授《春秋》

从天文学史上发现, 周朝的时候人们对季节的了解只有春、秋两季, 而不是“春、夏、秋、冬”四季,四季是后起的概念。上古只有春、秋两季与原始社会的农牧业生产有密切联系, 当是原始先民在同大自然的中对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初步认识。在古代, 最初并没有年的概念, 只有收获的概念, 只有草木荣枯的概念。

我国古代不论农业民族还是游牧民族, 起初并没有“年”与“四季”的概念。游牧民族把草木的一荣一枯定为一个规律性的时间周期, 即青草几度。草青即春, 草枯即秋。草木的一荣一枯恰恰是农业民族的一种一收。《说文·禾部》云:“年, 榖熟也。从禾于声。”证明古文中年的本义, 即禾榖成熟。

《春秋》:我也想叫夏冬,可实力不允许

《汉书·董仲舒传》即说:“春者, 天之所为也。”《汉书·律历志》说:“春,蠢也。物蠢生, 乃动运。”秋也与禾榖成熟有关。《说文·禾部》曰:“秋, 禾榖熟也。”《文选·秋兴赋》引《释名》说:“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

由此可见, 我国古代社会最初只有春、秋两季而无春夏秋冬四时。夏是从春中分化出来的, 冬是从秋中分化中来的, 是古人对自然变化规律进一步深入观察的结果。“春秋”之所以叫“春秋”而非“夏冬”,是实力不允许,因为那时候的人们的认知只有春秋二季。“春秋”也就成了“年”的代称和别名,这一称谓一直到春秋时代还保持着,此种现象于先秦的文献典籍之中几乎随处可见

春秋初期形势图

《左传》僖公十二年载:“若节春秋来承王命,王将如何接待。”《诗经·鲁颂·閟宫》云:“春秋匪解, 享祀不忒。”《国语·楚语上》云:“春秋相事, 以还轸于诸侯”。韦昭注:“言四时相聘向之事, 回车于诸候。”《周礼·地官·州长》云:“春秋以礼会民。”《庄子·秋水》:“春秋不变, 水旱不知。”《礼记·中庸》云:“春秋修其祖庙。”

先秦时期很多文献中都包含春秋二字的,它们都是代表一年之称。春秋既是年的代称, 所以人们用它来表示历史, 命名史书,这就是《春秋》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的原因了。诸侯列国的史官将所记之事编纂起来,即《春秋》,所以春秋又是记事一类史书的泛称。故《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 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 一也。”一也, 指的是它们都是记事的史书, 尽管名称不同, 但都是春秋的一类。

关公夜读《春秋》

我们知道,关公熟读的就是《春秋》,一个英雄尚且在金戈铁马声中夜读《春秋》,可以想见一般的文人了。《春秋》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孟子说过:“诗亡然后春秋作”。何意?从字面上来解,就是《诗经》时代消亡了,人们都不再用诗引诗唱诗了,春秋时代就来到了。可见,春秋时代是紧承诗经时代的。也正因为如此, 先秦时代的诸多文献包括《晏子春秋》、《虞氏春秋》、《吕氏春秋》才皆被称为《春秋》。

孔子,《春秋》,中华书局,1999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6年

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刘备比吕布更强,陈宫为何不选择刘备做主公,反而选择莽夫吕布?

    三国中,明明刘备比吕布更有谋略,也更占天下大义,可为何陈宫不选刘备做主公,反而选择有勇无谋的吕布呢?对此,曹操表示知道答案,直到陈宫被押上白门楼,真相才终于大白于天下!陈宫不选择刘备吕布兵败徐州时期,..

    2024-03-27 12:12 8
  • 魁哥说历史

    刘备从小生活在农村,和皇室没有半分关系,为何族谱还能查到他?

    刘备,逢人便说他是汉室宗亲,具体说便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也正是凭借着汉室宗亲这个特殊身份,网罗了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又聚集了诸葛亮、庞统、简雍、孙乾、法正等文官谋士,最终建立蜀汉,..

    2024-03-27 12:06 5
  • 林宗巾:由历史典故到文学意象

    一、 “林宗巾”典故的源出及流行郭泰,字林宗,范晔《后汉书》卷九十八《郭太传》(注:范晔为避父范泰讳,于《后汉书》中改作“郭太”)记载了郭泰的一则轶事,乃“林宗巾”典故的最早源出:(郭太)性明知人,好..

    2024-03-20 10:58 18
  • 魁哥说历史

    若王重阳的武力是100分,郭靖、杨过、老顽童巅峰时期武力多少分

    射雕英雄传中,王重阳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人,他在华山之巅,经过七天七夜的对战,击败东邪黄药师、西毒欧阳锋、南帝段智兴、北丐洪七公、夺得武林至宝《九阴真经》,赢得“中神通”的称号。如果王重阳的武力是100分,..

    2024-03-16 12:09 19
  • 刘新庄: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

    1992年12月21日,我怀着梦想,揣着希望,尝试初次离巢的飞翔,无法忘记和亲人挥手惜别的场景,穿上绿色的军装,乘远行的列车来到群山环绕的小兴安岭,茂密的白桦林、晶莹剔透的树挂、美丽的雾松冰凌花,都曾经带给我..

    2024-03-16 07:34 14
  •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南京大屠杀,日军畜生的最高指挥松井石根竟然发布了屠城的命令,一周的时间杀死我军民三十万。日军罪行惨无人道,罄竹难书,令人发指,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永久的伤痕,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的耻辱。历史已是过去,不可改..

    2024-03-14 07:54 19
  • 古文观止

    尊师·《吕氏春秋》原文注解与鉴赏

    尊师 《吕氏春秋》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帝颛顼师伯夷父,帝喾师伯招,帝尧师子州支父,帝舜师许由,禹师大成贽,汤师小臣,文王、武王师吕望、周公旦,齐桓公师管夷吾,晋文公师咎犯、随会,秦穆公师百里奚、公..

    2024-03-11 11:34 36
  • 古文观止

    贵生·《吕氏春秋》原文注解与鉴赏

    贵生 《吕氏春秋》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

    2024-03-09 12:16 30
  •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伤槐者之女》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晏子春秋·伤槐者之女(谏下·二)》原文鉴赏景公有所爱槐,令吏谨守之①。植木县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不闻令,醉而犯之者。公闻之曰:“是先犯我令。”使吏拘之,且加罪焉。其子往晏子之家②..

    2024-03-09 12:01 32
  •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孝行》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吕氏春秋·孝行》原文鉴赏凡为天下①,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②。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③,务其人也。务其人,非贫而富之,寡而众之,务其本也。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④,下服听,天下誉;..

    2024-03-08 12:1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