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官庙

道家静功:内丹修炼“百日筑基”的基础功法!

2022-12-04 01:09三官庙


筑基,是道家修炼的入手功夫。就好像盖房子一样,先要打好地基,才能修造完成,因此谓之“筑基”。

筑基坚牢,房子才能造得稳固高大,喻之丹功,先要坚固自身形体,充实本源,然后修到高深层次,才有足够的保障。因此筑基功法,为内丹修炼之关键,直接关系到今后修炼的高低成绩,十分重要。

筑基功法,通常说是“百日筑基”、“百日功灵”。意思是说要一百天的时间,才可以完成筑基的功夫。但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随着每个人身体素质和悟性(理解能力)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就是一百天,也可能两个月、四个月或一年不等。

对于一般人学道而言,从修炼筑基的实际情况考虑,修习这个功夫,可以进行一百天的时间作为保障,一般能够达到筑基的预期效果。


一、静功总说

道家修炼筑基法,从静功开始,修炼过程的每一小功夫,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起初入手、最末入手,还是从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其中每一个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的称为静功。

静功,在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为基础的东西;而在气功之中,属于高层次的功法。内丹与气功的层次之差别,由此可见。


二、静功之道

1、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修炼,归根结底是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势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可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

各种姿势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势,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势做好之后,开始练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01. 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需要保持头脊正直,以利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能进入放松的状态。

02.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意。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练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里说明白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03.舌顶上颚,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颚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颚部位。因在人之上颚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气。故此练功必须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0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程度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0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之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之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居内。外面阳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气接通之效。

2、静功的内在法诀

0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动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教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像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

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 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

许多练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需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

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

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


三、经典论证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话,揭示了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谛。“听息”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庄子》原文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与气合而为一,没有知觉了。

“气”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从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门起见,现在整体功夫之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当作“你”字解,“志”就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当你开始做功夫的时候,心中的注意力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解释,是不要的意思。“之”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开始做功夫,就是运用“听”字的口诀。普通人所谓“听”,本来是用两个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这样人们就会产生疑问了,既然说是“听”,必然应当存在去听的对象,如果说不是去听声音,那么要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之中,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

现在特别指也,起初下手,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凡是呼吸系统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碍的人,鼻孔气息都不应当发出声音,这一点对于修炼来讲尤其应当做到,所以才说:“无听之以耳。”

虽然说是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也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即使双耳失聪的人,也有这个体会,所以才说:“而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里又会让人产生疑问了,“心”是有知有觉的,还可以说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为何还要用它去听?“心”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如果说用“气”来“听”,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

究竟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应当是,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此即丹经所谓:“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

这时的“气”,已经不能作为用“心”去听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去听那个“气”,所以才说“无听之以心”。

此时身中的“心”和“气”虽然团结在一处,但是尚未达到混淆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

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渡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气”,使“心”和“气”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气”(中的心)听(心中的)“气”,使“心”与“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变为融合,所以说“听之以气”。

实际上说是在“听”,就已经包括有“心”的成分在内,说是用“气”去听,即是“心”和“气”同时在听,二者合而不分的情况。

在这里虽然还是在说“听”,实际上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成为自然的“听”,虽“听”亦是自然,是用无 “心”而听了,因为此时“心”和“气”已经合为一体了。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步下手做功夫,关键在“一”字诀,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听”字诀了。

随着功夫程度的进度,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放,反嫌过于执着,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诀。所谓“听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着意于“听”了。

此时的功夫已经逐渐入于混沌境界,心与气合为一体,心中的知觉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气,气无知觉,故心仅合气而已,所以说“心止于符” (符即符合,符合于气)。

此中心气合一的状态,虽无知觉,还有自我,进一步做到忘记自我,皆归于“虚”,才是真正入静,筑基功夫到此完成。

最后一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一”、“听”、“止”等境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经历过来,最后就达到了“虚”的高层次。

进入这一层次,“心”与“气”皆化为虚无,是从无知无觉,进入忘记自我,而后又从无我,进入空洞太虚的高妙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的时候,心里想着要达到“虚”层次,反而高“虚”十万八千里了。

全部“心斋”的义谛,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悟,虚与道合,是为得道。

然则庄子所谓“心斋”的义谛,在于直指大道,这已超出内丹筑基所要达到的目标了,修炼内丹的层次与此有所不同。因此筑基法中的静功,只求达到第四步“心气合一”的境界,就是筑基的最高层次,已足够了。最后一步“心气入虚”,倘无悟道功夫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为修炼大碍。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邱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练气的功夫,这个需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纳结合练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由“内修”为提高智慧的途径,大致有四个阶段:

一是万念归一。用一个念头代替无数个念头,就是“拴住心猿意马”或“烦恼入定”的阶段。目的是实现“精气神”的“内固”,不为外因所困扰,为进一步的“内环境”调节打基础。

二是“静”的阶段。忘掉“一个念头”,而注重在“精气神”的综合协调上。在这个阶段内,周天、元婴、练神还虚会逐步实现。

三是又“静”进入“空”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是“灵性”(自性)的显现。修炼的对象彻底进入“先天境界”,在灵性的充实、纯一上用功。

四是自性的回归上。也就是用“自性”的成就,进一步练化肉身的过程。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 顾燕燕:百日祭父 :

    题记: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看着你深爱的人一点一点离你远去,你却无能为力。以这七首小诗缅怀我挚爱的父亲。愿天堂安好,没有病痛。变小的身影八月十一日:张家口附属医院做完检查的您,不坐轮椅要在这温润的空气中..

    2024-03-09 07:49 27
  • 道教丹道

    王重阳祖师,全真内丹心性学思想探微!

    本来真性,唤作金丹王重阳祖师认为,本体之大道,无形无名,出于可形可名的五行之外,乃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重阳教化集·序》云:“大道无形无名,出五行之外。”大道无名,其妙不可言传。由大道化成一气,一..

    2024-02-07 13:14 119
  • 《道家经典概况》国学经典解读

    道家经典概况道家几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好玄虚者,以其为玄远超迈之学,似可及实不能及,于是道家之学成了清谈之资;好世俗者,以其为务实平易之学,似不可及而常及,于是道家之学又是致用之本。道家思想的无穷魅力使..

    2024-02-05 10:31 41
  • 道教丹道

    道家修炼指迷:行站坐卧,修炼静功时的四大姿势!

    一、行功行功法,闲庭漫步,由动求静而达真静。行功法,这种闲庭漫步之功在于以身动求心定。王重阳诗云:“两脚任从行处去,一灵常与气相随。有时四大醺醺醉,借问青天我是谁?”这首诗极得行功要领。行功正是要在如..

    2024-01-26 06:55 146
  • 道教丹道

    道家丹道修炼的秘密,“入世”与“出世”!

    一、丹道修炼入世与出世每个人需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是要走“入世”的路,还是要走“出世”的路。入世,要求事事能“拿得起”,将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承担起来,社会的责任、工作的责任和家庭的责任等等,需要将这..

    2024-01-24 00:37 126
  • 云修行

    内丹术修炼证悟:一点真灵所定,方有鼎炉安稳,芽生药成!

    1内丹术中有炉鼎之用,修炼自始至终皆不能离开,能知炉鼎,则药物在此,火候在此,采取在此,故而鼎炉向来是真中之真。然炉鼎者各有分别,此处先言鼎炉相对,恰与安炉立鼎延续而来,此处鼎炉相对乃是神炁交合。所谓..

    2024-01-24 00:35 92
  • 云修行

    丹道密旨:道家修炼之玄关一窍,掌握精华,通此一窍,万窍皆通!

    1玄关一窍,简称玄关,是道家丹道养生中最重要的名词,可以这样说,道家的精华是丹道,丹道最秘的机关是玄关。丹书对玄关一窍的论述,众说纷纭,初无定位,后世各执一偏,愈说愈奇。另由于教派之间的差异和戒律制约..

    2024-01-22 06:21 180
  • 云修行

    丹道东派之祖,陆西星论内丹三篇,乃修炼者之明灯!

    陆西星祖师是明代学术水平较高的内丹家,他对《参同契》、《悟真篇》、《阴符经》等内丹经典的注释,秉笔直言,较前人更为明晰。他在内丹方面强调性命双修,讲天元兼及人元,下手功夫从筑基炼己、去欲见性入手。一、..

    2024-01-21 03:08 106
  • 道教丹道

    仙家秘术还予人间,说说盛行两宋的内丹热潮!

    壹兴起于唐末的内丹炼养热潮流入两宋,愈益波澜壮阔。尤从北宋神宗朝起,内丹空前盛行,其学说趋于成熟,呈取代内丹以外一切道家传统炼养术之势,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旨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南宗及兴..

    2024-01-21 03:07 81
  • 道教丹道

    道家修炼顿悟:玄关是进入大道之门的神奇钥匙,拥有它并不容易!

    历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对返老还童长生不老抱着永恒的追求。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寿命总体上相应延长,人类更加梦想着有朝一日进入永生之门,道家修炼术告诉我们,找到修炼诀..

    2024-01-18 23:59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