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黄老道家

王阳明:揣着明白装糊涂,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023-04-24 00:26黄老道家

人生,看不惯的人和事有很多,有的人喜欢直言不讳,而有的人则放在心里,沉默以待。

其实,揣着明白装糊涂,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都听过“言多必失”,说的多自然错的也就多了。聪明的人会思考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这既是在尊重他人,也是一种智慧和善良的体现。

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尊重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王阳明

生活中,我们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免不了起一些冲突或摩擦,当我们劝诫对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尽量少点指责和埋怨,多点赞扬和鼓励,朋友之间才能相处得更加和谐。

若直截了当地给朋友指出错误,那么不仅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还会影响彼此之间的情谊。原本是好意却导致两败俱伤,何苦呢?

《孔子家书》中有一则小故事: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准备外出的时候,正好赶上下雨,但他们没带雨具,路过子夏家门口时,子路提出向子夏借把伞。

但被孔子拦住了,他对子路说:“我很了解子夏,他比较惜财,一般不轻易借给别人东西。”

子路反问道:“我都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大家,难道子夏连区区一把伞都不肯借吗?”

孔子说:“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我们应该尊重,不能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情,只有这样彼此之间的情谊才能更长久。”

原本能够从弟子家顺道借上雨具,但孔子了解子夏,若是不借,别人会认为子夏目无尊长;但若是借了,他又会很心疼。

孔子没有因为子夏吝啬而指责他,相反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尊重子夏的意愿,并宽容理解他。

很多时候,我们心里明白但不要当面说出来,这是对他人的尊重,偶尔糊涂一点,未必不是一种福气。

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善良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意思是为人处世中,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以免伤人又伤己。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是心底善良之人。他们能够体谅别人,换位思考,即使看破也不会说破。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的婆媳关系日趋紧张,但不乏有相处得比较好的。

我的一位同事就跟她婆婆亲如母女。经常看到她在朋友圈晒图,很温馨很幸福,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们就是母女俩。

后来有一次,我向她请教婆媳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她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要想相处得好,就需要彼此理解、包容,小事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好,善待长辈、感恩长辈,别计较太多,毕竟家是讲爱的地方。”

虽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但是有时候糊涂一点,多换位思考,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有事小声说,没事笑着说,这样一来跟谁相处都会很和谐的。

有些事,看破不说破;有些人,知道不评论。正所谓“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学会说话,懂得揣着明白装糊涂。

 《菜根谭》: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

路从来都是自己走的。有的人,能将路越走越宽;有的人却将路越走越窄,以至于容不下自己。

揣着明白装糊涂,是一种智慧

为人处世中,不必事事较真,正如郑板桥所言“难得糊涂”。

郑板桥为官多年,他看破了官场上的黑暗与腐败,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终日以写诗作画为生,回归自然,如此揣着明白装糊涂,实乃人生的一大智慧。 

俗话说:“与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能够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懂得为人处世。

但生活中总有很多人“丢西瓜捡芝麻”,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只想着自己,殊不知这是在自断后路。

谁都不傻,只是不说而已。什么事情说得明明白白只会让你失去人品、友情甚至更重要的东西。

处处算计,好事占尽的人只会活得越来越累。很多时候大度一点,宽容一点,凡事留有余地,才是在积福。

晚清名臣曾国藩纵横官场近四十年,能够从一个芝麻小官一路升迁为两江总督,这离不开他的“装糊涂”。

官场复杂,官员勾心斗角,凡是看得太明白只会给自己招来祸端。曾国藩还说:“天道忌巧”。有时候笨一点,糊涂一点反而是在伪装自己,保护自己。

他不计成本地去培养李鸿章、左宗棠等人,还在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将功劳拱手相让,这一切都是他“糊涂”的表现。

试问这样的领导,谁不想替他办事,对他忠心呢?这也就是为何曾国藩能一路升迁的重要原因。

老子曾说:“大智若愚”。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真正的智者懂得“知而不言,适时缄口”,懂得揣着明白装糊涂,得饶人处且饶人!

全部评论

相关推荐

  • 五格三才是什么意思 姓名三才五格配置表

    五格三才是什么意思? 姓名的五格与三才源于《五格姓名学》理论,此方法是目前网上较为流行的方法。那么就给大家说说五格三才。什么是天格︰天格是由您的姓氏决定的,姓是祖辈流传下来的。它的数理对人生并无直接的影..

    2024-03-24 09:56 10
  • 王国维《谈境界:造境与写境》

    谈境界:造境与写境关于意境的审美形态,最早探讨这个问题的是唐代的王昌龄,他将境界分为三种类型——物境、情境、意境。后来也一直有人在探讨意境的分类,如晚唐的司空图、宋代的严羽、明代的张世文、清代的刘熙载..

    2024-03-18 09:41 12
  • 把奋斗作为一种境界

    志当存高远,强者当自强。强者在于用自信灌注力量,用毅力铸就辉煌,用奋斗谱写人生。强者的本色就是敢于摒弃怯懦,扶正自我;勇于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世界上所有有贡献和成就的人,都会遭遇艰难和坎坷,吃苦成了人..

    2024-03-14 08:21 22
  •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吕蒙明明打败了关羽,却为何一直被评价为小人?三国志写得很明白

    三国中,吕蒙明明打败了关羽,却为何一直被评价为小人?受到众人的厌恶?吕蒙击败关羽正史中,关羽被评价为蜀汉唯一的猛将,令无数人忌惮,尤其是他在襄樊之战吊打曹营众将的表现,更是令人胆寒。然而如此厉害的猛将..

    2024-03-05 08:53 33
  • 《大阳山境界》张恒散文赏析

    大阳山集北方雄奇和南方婉约于一体,加之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与佛教文化,有着独特的风景,绝美的意境。——题记一长江三角洲的烟雨迷雾,居然孕育出这样一处原生态的诗画之源。那漫山遍野诗的胚胎,稍作润色便是一阕..

    2024-02-07 10:40 48
  • 配对

    两人大运相合必结婚 八字大运同步才是夫妻

    不可以说,每个人这一生都会结婚,但是大家喜欢的人以及结婚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虽然大家的婚姻状况也会不同。对于八字相合的两人来说,他们在一起的婚姻生活会比八字不合的人来得幸福得多,更何况,他们命格是相互吸..

    2024-02-01 10:12 174
  • 配对

    二婚才是正缘的八字 夫妻星为喜用

    其实有些人他们是没有遇到自身的正缘,才导致自己经历二段婚姻,因为第二次婚姻才是他们最终的归宿。因为有些人可能年少不懂事,对待婚姻的态度太过随意,而且也没有看清楚对方的为人,所以轻易结婚,这必然会导致一..

    2024-02-01 09:25 46
  •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原文、注释、赏析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原文、注释、赏析原文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我..

    2024-01-27 10:38 172
  • 云修行

    修炼要搞明白玄关是什么,探求心死神活与玄关!

    1在我看来,要搞清楚内丹修炼中的“玄关”是什么,要追根溯源地说,目前还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提“玄关”这个词的。我们可以搞清什么是“玄”与“关”,大概也可以知道玄关到底指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说法了。..

    2023-11-09 00:46 138
  • 八字预测命理

    从格的人生何处才是归宿?

    文/易学鬼手 “从”者,顺从也,顺应潮流,归顺才能长久如一,分歧只会变本加厉;从格方面,拿从财格先讲讲:弃命从财关键在于“弃命”,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亡地而后存,完全归心似箭顺从了财星,财星可以是财富金..

    2023-11-09 00:20 85